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又称为静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
(黄帝问道广成子)
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 实则就是在静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历朝历代道家的承袭者们一直延续着这项传统,并且将道家静坐之法在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广泛地进行传播,形成一时风尚。
不仅放荡不羁的魏晋名士喜爱高卧静坐、飞扬文采;严谨板刻的宋明理学家也把以静坐作为达理为学、修身养性的特定方式。
有关静坐的书籍,从古到今也层出不穷。比较有名的应该要算唐代的《太清中黄真经》、明代的《静坐说》、以及当代学者南怀瑾所著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专修静定, 身如玉。” ——唐·《太清中黄真经》
“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明·《静坐说》
静坐是一件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但获益颇多的活动,但正如明代文学家高攀龙所言:“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并举,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七支坐法是这当中,较为通用的姿势,也被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其要领如下
1、双足跏趺坐(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脊梁竖直。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 双手结印。
4、放松两肩: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5、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6、闭口呼吸,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7、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静坐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忙,晨昏、四季,只要静下心 来,就有几分的安定、平静感,这份宁静感可以继续深化,可以消除身心烦热、忧恼,也可以用不同的修习来消除特别的烦恼、障碍,一时练习就一时受益,经常练习经常受益。
静坐的好处
1、减少焦虑、紧张、不安、恐惧、压力。
2、减少身体的疲倦感,改善睡眼的品质。3、身心轻松,减少身心疾病。4、做事更专心、细心、冷静、勤快。5、待人更有耐心、爱心与人相处更融洽。6、思考更有条理、精准。7、头脑更清晰,记忆力更好,创造力更强。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静坐最初是在中国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流行起来的一种养身功法,因为确实是对用脑者大有脾益。
话说回来,虽然儒释道三家都讲究静坐,但其中的区别还是不少的。
比如佛教禅定印是佛陀入定时所结的手印,又称为法界定印,即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 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禅宗偏重于修性,所以这一手印,使人较易进入静态。而道家是性命双修,所以修炼所用的太极印,不光是容易入静,更加能够连通人身阴阳二气,使其自然运行,因此会比较容易得到气的感觉,有利于补充人体精气神,并与天地之气合为一体;
再比如,在佛家的静坐方法中,通常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生理上的变化,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上的变化,道家有一些打坐中的观想、引气方法,还要配合动功,也有入静入定。佛家传统的禅宗, 打坐只求入静入定,除了初期有一些数息之类辅助入静,都要求入定。道家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静坐修炼的真正目的。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
中国历史上不乏练习静坐的高手
陆游
陆游终生习练静坐,年近九十岁仍文思泉涌,精力过人,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白居易年轻时病羸缠身,习练静坐,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年逾八十岁仍耳聪目明,终享遐龄;郭沫若曾经常头昏、心悸、彻夜不眠,习练静坐两周后,即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顿然消失,记忆力大增;南怀瑾,寿至九十二岁,长期实践推崇静坐,并认为这是人人必修、长生不老的法宝;徐静蕾常年坚持静坐养心,时时保持十足活力、青春容颜。
苏轼
苏轼《司命宫杨道士息轩》里面有一句“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静,是道佛都倡导的一种大境界,苏子一生仕途坎坷不顺,算得上是“颠沛流离”了,但他却很欣赏其友人侍妾柔奴的一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还为此作《南乡子》一词以记,由此可知他是极喜欢这种“静”的境界的,这种静,是心静,平和而安然,闲观花开花落,漫看云卷云舒。
曾国藩
曾国藩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曾国藩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心无定向之苦。朱熹曾说:“心不定则内必纷扰。”对妄动之心做了描述。曾国藩潜心体验朱子语,悟得纷扰有二:一是“心不定,不能用功”。遇事专注,心事合一,自是理想的修心状态。反之,遇事徘徊,迟疑难断,令此心不能施功于事。
郭沫若
郭沫若一部自传性作品,谈到他年轻时在日本留学,健康状况一度恶劣到极点,曾经几次想自杀,以求解脱。后来,他偶然读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王文成公全书》,其中述及王阳明的健康情况曾经一塌糊涂,是靠静坐彻底康复的。郭沫若依王阳明的葫芦画瓢,坚持静坐,身体慢慢好转并日益强健,最后延年益寿,享年87岁。
静坐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数千年来独具东方魅力又披着神秘面纱的静坐,今天作为一种修身养性、提升心智的方法,越来越被西方所接纳,已经成为众多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学校、医院、公司、政府机构、律师事务所,甚至监狱都开设了静坐课程,在机场、网络亭边,凭借清晰的标志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静坐室。
美国人对静坐产生浓厚兴趣,有医学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医师推荐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静坐,把它当作防止、延缓或控制心脏病、爱滋病、癌症和不孕症等病痛的方法,以及缓解忧郁症、儿童多动症和注意力短缺症等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他们融合东方神秘主义 和西方科学,并不是为了迎合时尚,认为它很“酷”,而是因为科学研究显示静坐确实有效,特别是针对压力引起的各种症状。
根据医学的实验:当静坐的人静坐时,他们的脑波是连续的α波;当一个人从事理性思考或忧虑、紧张时,他的脑波则大部分是β波。β波有较不规则的节奏。α波是表示一种无焦虑、无紧张的状态,当一个人坐轻微静坐时,他的脑波会从β波转成α波。
一般人在睡觉时才会有θ波产生,但在较深沈的静坐时,脑波大部分是θ波,且与潜意识心灵相关联。静坐变得更深沈时,θ波将会变成δ波。透过静坐的训练, 头脑将被有系统地再造成为较健康、较协调的状态。
科学的实验证明,静坐可减少沮丧、压力、冷漠、头痛、失眠和心不在焉,且能增加注意力及记忆力,有5年以上及含有4个月以上静坐经验的人,比那些只学习一星期其他放松技巧的人,有更明显的心跳减慢现象。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虽然一样改变心跳,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或初学者)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跳。
著名影星李查吉尔 Gere(饰演“风月俏佳人”的男主角)、歌星香耐儿吐温(),影星高迪霍恩 Hawn(曾获最佳奥斯卡奖)、比尔?福特(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都坚持静坐。在希拉里的影响下,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夫妇也成为静坐“信徒”。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这样说:“如果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会有一片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开始发展,看事情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 来,视野极大延伸,你开始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加入健康猫,让运动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