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血雨腥风、内忧外患的时候,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舍生取义。”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廖惠霞感慨。
7月2日下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举办第148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之“伟大的足迹,伟大的政党——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谈开去”座谈会,并邀请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
说起中法之间的渊源,可以从辛亥革命开始说起,在1919至1920年间,先后有二十批两千人左右赴法勤工俭学,锤炼出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杰出人物。
据统计,7月1日到农讲所参观的市民游客有1147人次,其中党员1055人次。
展览:500幅珍贵历史照片重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历史面貌
7月1日,由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在农讲所大成殿开展,展期为2020年7月1日至8月29日。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的中共旅欧支部,为中国革命准备了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长曾素梅介绍,展览分六部分,设计制作了71块版面,约500幅照片、文献史料、文物图片。
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一张中国留学生在里昂中法大学门口的照片引起了广州美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雄飞的注意,这让他想起了在2014年创作的一座雕塑。
“我们做了大量的资料研究,希望通过雕塑真实还原历史。”谈起2014年“里昂中法大学中国名人铜像”雕塑的创作过程,作为创作者之一的李雄飞仍无法忘记当时的一分一毫。这座雕塑目前被放置在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是广州自1988年结为友好城市以来,双方交流进一步深入的象征。
“里昂中法大学是为解决勤工俭学学生海外求学而兴办的,从20-40年代,共有400多名中国学生学习生活过。其中相当一批人在学成后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和文学家。” 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教师王锐介绍。
初心:怀着救国之心赴法留学,回来后投身祖国复兴
发布会上,廖惠霞介绍,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全国有六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支部。
廖惠霞介绍,五四前后,中国先后有2000名左右青年,来到民主革命的故乡法国留学。 “大批青年在斗争实践中走上革命道路,包括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陈毅、聂荣臻” 。
“当年艰难环境之下,有志之士依然能够排除万难努力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学成后归来报效祖国,为国家做出贡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授胡文涛感叹道。
胡文涛介绍,曾在192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法语教授、《驮工日记》的主人陆振轩。从1942年至1945年,由陆振轩带队踏探开辟的国际运输线,辗转五个国家和地区,行程两万多公里;在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脉的1059公里驿道中,人畜伤亡率达10%左右,共运进6600条汽车轮胎及抗战紧缺物资。
“华南建筑学科的创始人林克明早年赴法勤工俭学,曾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长歆介绍,1926年,林克明完成建筑学的专业训练回国,1932年在广东省立工专预备成立勷勤大学工学院时期创办建筑工程学系,成为国内最早的建筑系之一。
渊源:纪念馆与留学青年的不解之缘
“赴法勤工俭学生中,蔡和森、周恩来、李立三等人都与广州农讲所有着不解之缘。”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为唤起农民觉悟、推动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共两党共同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举办过六届,历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均由国民党出资,共产党人主持。1926年,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周恩来、李立三等人还曾担任教员,周恩来为学员讲授《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课程,李立三讲授《中国职工运动》课程。据农讲所学员回忆,蔡和森曾在担任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翻译时期,陪同其到过农讲所。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生出国留学活动,它在中共党史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与博物馆处副处长李敬谈起自己的感受,他认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人才,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员世界眼光的养成,并有力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黎慧莹、李斌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燕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王燕、黎慧莹、李斌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