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获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技能大赛佳绩
郑兰
摘 要: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的重任。部分研究资料显示,在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中出于学业、人际交往、情绪与就业等方面存在困扰,其中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较突出。如何正面引导并教育经常出现情绪调节问题的学生,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24-01
一、心理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往青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生理发育已接近成熟,心理上也正在发生变化,尤其在情绪上的反映尤为明显。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生的情绪更加深刻丰富,表达也趋于隐蔽,而艺术类高职高专学生由于专业特殊,使他们的个性和心理显得更加敏感偏激,个性张扬常常是大家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印象。具体来说,艺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外向活泼,充满激情;情感体验深刻丰富;矛盾性和复杂性;内隐性和掩饰性;想象性。
二、情绪困扰类型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既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保证,也是促进生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保持身心平衡,让人精神抖擞,还能提高人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反,不良的情绪比如焦虑、压抑等,若不能进行调节或宣泄,就会削弱人的生理抵抗力,引发生理疾病。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总体是紧张的,如果不能适应大学校园这种竞争性的环境,或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就容易产生一些情绪困扰。
1.自卑。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一种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认为自己是软弱的情感,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否定”。造成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的原因一是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由高中的“优秀”变成大学的“普通”,二是由于本身家庭条件差而在心态上产生落差。有自卑感的学生因为自我评价不高,导致行为相对多愁善感、过于敏感等,严重影响了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焦虑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意指由于情绪或心理产生内在冲突,进而引发非理性的忧虑或恐惧感受,常伴有胸闷、头晕等反应。焦虑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有焦虑症的大学生时常表现出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好,严重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希望。
3.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性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缺乏活力、思维迟缓,不愿意参加校园活动,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4.嫉妒。嫉妒是大学生中普遍的一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同学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也容易让自己出于烦躁的情绪中。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很多,在艺术类院校中,多数因为外貌形象、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专业成绩等产生嫉妒心理。
三、情绪的调节与管理
情绪的调节管理过程包括认知、评价和表达,即认知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表达适宜的情绪等。大学生的情绪调节,不仅需要学生本人,也要靠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才有效。
(一)学生
(1)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于调节情绪而言,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察觉是很重要的。只有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了察觉,才能进一步去寻找情绪变化产生的原因,又称为“情绪归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情绪。(2)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和想象等方式,對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积极的自我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产生影响,令自己保持好心情和乐观自信的情绪。比如在失落的时候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在愤怒的时候提醒自己“喜笑颜开会让人运气编号”等等,这些暗示对不良的情绪有着神奇的影响和调控作用,既可以松弛紧张的情绪,又可以激励自己。(3)情景转移。情绪转移就是把注意力从当前引起不良情绪的对象转到其他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面,如换个环境、运动、看电影等,这些都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4)情绪宣泄。疏导不仅是治水的良方,也是调节情绪的妙计。情绪宣泄指的是对自己情绪释放的适应性表达,如高兴时开怀大笑,愤怒时高声斥责,或者郁闷的时候放声高歌,有心事的时候和朋友倒倒苦水,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排解消极情绪,还可以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作用
生活、学习环境对一个大学生的影响很重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更多展现才能、畅所欲言、宣泄情绪的出口,老师和家长要多跟学生沟通,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正确的调节情绪的方式,通过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总之,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尤其对敏感且个性张扬的艺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讲更加重要。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当好处,努力让学生学会成为情绪的主人。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文艺职业学院2016年度院级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GY-008]。
参考文献:
[1]张硕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吴美娟,张震宇.心理与成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