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连接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能够向公众提供科学权威、有趣实用的医学科普内容,河南医学研究杂志社在杂志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设“医学科普”专栏,促进推动医学科普知识普及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本期医学科普文章为《药物副作用的“冷知识”:那些因为副作用而被开发出来的药物》,作者: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刘杰昊。
图源:
我们都知道,药物有两面性,一面是治病救人,一面是带来副作用。有的副作用是轻微的,比如吃了药就会觉得困;有的副作用是严重的,比如吃了药就会过敏。但是,有些副作用竟然是好事,不仅不会伤害身体,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有些药物就是因为副作用而被发明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揭秘一些因为副作用而被开发出来的药物,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药物的副作用来寻找新的药效的。
西地那非:这是一种让男人们欢呼雀跃的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伟哥”。它可以帮助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患者恢复性能力。它最初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研制的,而是为了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当时,研究人员想要找到一种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然而,在临床试验中,他们发现这种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的效果,但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让男性患者产生持久的勃起。于是,制药公司决定将其改为治疗ED,并于1998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图源:
米诺地尔:这是一种让脱发者重拾信心的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发水”。它可以促进头发生长,让秃顶变成浓密。但是,米诺地尔最初也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研制的,而是为了治疗高血压。研究人员在临床试验中发现这种药物可以降低血压,但同时也会导致毛发增多。于是,制药公司决定将其改为外用液体或泡沫剂,并于1988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甲氰咪胺:这是一种让胃病患者舒服起来的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舒平”。它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从而缓解胃部不适。但是,它最初是为了治疗结核而研发的药物。最初,研究人员想要找到一种能够杀死结核分枝杆菌、清除肺部感染、治愈结核病的药物。然而,在临床试验中,他们发现这种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从而缓解胃部不适。于是,制药公司决定将其改为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并于1979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图源:
奥司他韦:近几年火热的奥司他韦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是一种治疗流感和预防流感并发症的抗病毒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达菲”。它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并减少流感相关死亡率。最初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能够保护神经元、增加神经递质、改善运动功能、延缓PD进展的药物。然而,在临床试验中,他们发现这种药物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和神经递质缺乏,从而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但同时,他们也发现这种药物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并减少流感相关死亡率。于是,制药公司决定将其改为治疗流感,并于1999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图源:
非那雄胺:最初是为了治疗前列腺增生而研制的,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药物可以降低血压,但同时也会导致毛发增多。于是,制药公司决定将其改为外用液体或泡沫剂,并于1988年获得FDA批准上市。后来,在进一步观察中发现这种药物还可以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于是又开发出了口服片剂,并于1997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
以上只是其中一些比较经典的例子,其实临床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药物也有类似的经历。通过利用药物的副作用,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图源:
文字编审/校对:刘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