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薪族的“练摊”生活
中国甘肃网5月8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马进帅) 工薪族、地摊,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名词,也会产生交集。许多人都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有工薪族们摆地摊的现象,如今,这种现象在兰州也出现了。近日,记者对下班后呼朋唤友,在市区天桥下、人流密集的商业圈附近摆地摊的一些兰州工薪族进行了采访。
工薪族练摊增加收入体会生活
张兰(化名)在兰州一家网站做编辑工作,傍晚6时,刚下班的她来不及吃晚饭,就赶紧打电话叫男朋友到皋兰路。6时30分,张兰推着自行车来到皋兰路中段的公交站附近。放好自行车后,她从后架上取下一个折叠衣架,熟练地将一大包羊毛衫摆挂完毕,这位26岁的网站编辑开始了一天里的另一项工作——摆摊。
2007年大学毕业的张兰现在每月的收入是2000元左右,2009年春节过后,张兰和男朋友就开始了他们的摆摊生活。“其实我大学毕业后不久有过一段摆摊经历,刚开始在西站,后来转到西关十字。刚开始拉不下面子,我就戴个太阳镜,别人还以为我是盲人,闹了一些笑话。每天见了城管就没命地拎着东西跑,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生活特别刺激。”张兰说。在几次来不及跑、东西被城管查收后,张兰暂时把摆摊的“兼职”搁置了起来。
为了结婚,她和男朋友开始为房子首付攒钱。“每天路过皋兰路时,看见不少人来这里摆摊,于是我就有了重新尝试的念头。”张兰说。2009年的春节刚过,张兰就和男朋友重新开始了摆摊。“现在周围有许多朋友晚上下班后都会去摆摊,平时在一块交流时,大家觉得挺有意思的。”张兰说。摆摊需要货源,最初张兰和其他摆摊工薪族一样,选择从网上订货,后来发现从批发市场拿货更便宜。渐渐地,张兰结识了东部批发市场的一些老板,这下货源开始有了保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现在摆摊每月至少收入3000多,“摆地摊的收入加上工资,首付总算有着落了。”
放下架子练摊是观念上的进步
摆地摊,不是他们的谋生手段,他们或为追求摆摊中的简单快乐,或为释放工作中的压力,或为结识更多的朋友……
陈丽是张兰摆地摊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在科技街某电脑公司上班的陈丽,是“淘宝网”的“发烧友”。有一次,陈丽和好友赵睿发现街边不少地摊货都是网上常见的商品,价格却贵很多。“干脆我们也来摆地摊吧!”赵睿开玩笑地说。当天晚上,陈丽再一次泡在网上时,发现上海、天津、成都等地,有很多年轻工薪族早已加入地摊族,在摆地摊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一番软磨硬泡,陈丽说服了赵睿,两人开始了摆地摊的生涯。
当了两个月地摊老板,陈丽和赵睿赚的钱,几乎都花在了路费和饮食费上。为了赶时间占场地,两人下班后经常打车。有时,好容易卖了件衣服,赚的钱转眼间就被换成了两瓶饮料,更不用说,两人还常常吃大餐来犒劳自己。“没赚到钱,但赚了很多快乐。”陈丽说,她和朋友在乎的只是练摊过程中的快乐,甚至连遭遇城管驱赶的经历,她都觉得是种难得的人生体验。陈丽说:“也许平时炒股坐在电脑前动一动鼠标,就赚取或赔掉数千元;但摆摊不一样,从别人手里接过带着体温的钞票,心里数着,又一碗盒饭钱来了,特别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甘肃政法学院教授马红平认为:“虽然出于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补贴一点家用,有的纯粹为了好玩,还有的是为以后做生意积累经验,但归根到底依然是比较休闲和松散的。”马红平说,“这些所谓的‘练摊族’最终收获的是快乐和一种心灵的满足。”马红平表示,从正面理解当然是好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经济形势越来越恶化,影响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现在许多企业生意清淡,员工上班的时候活儿不多,下班的时候摆摆地摊实属一种无奈。同时,工薪族能够放下架子,到地摊儿上去练,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相对于经济利益来说,“体验”可能也是主要目的之一,有的可能是为创业做准备,有的可能是体验下班后的生活,舒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