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人口素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内容,它是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为目标。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把预防措施落实在怀孕之前,实现预防关口前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为家庭幸福创造条件,是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从源头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关键词】计划生育;出生陷缺;人口素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18-03
1 引言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是省政府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是全省“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常规工作。各县区人口计生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做起,切实加强领导,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开好局、起好步。迅速行动,尽快组织,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我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顺利开展。
2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概况
2.1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内容
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是保证优生优育的一级干预,以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在孕产期前有效减少先天性的残疾[1]。规范要求工作人员为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健康知识教育和信息咨询、身体状况检查和健康生育指导。知识教育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有关生育常识,如新生命的产生和孕育历程;孕前的生活及运动行为方式;环境和饮食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对新生儿遗传病和新生儿缺陷的预防等。身体状况的检查主要是提供孕前医学的健康检查,包括专项指标检查和辅的生育检查。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计划怀孕夫妇的身体状况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健康评估,并对可能引起新生儿出现缺陷的问题提供建议和采取干预措施[2],让每对计划怀孕夫妇能够孕育健康、聪明的宝宝。
2.2 我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总人口达140多万,由于人口多,底子薄,造成我县贫穷落后,给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贫穷落后,造成人们思想观念更加落后,把“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改为“多子多福”。我县还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那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源远流长,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会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当作计划生育,就没有人愿意参与此项工作。这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受到极大的阻力。根据以往我县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经验来看,普通人群往往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缺乏了解和重视。尤其是新婚年轻夫妇,自身状况良好,不了解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大都认为没有必要去进行专项的孕前健康检查,大部
分夫妇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不清楚,主观上错误的认为日常的体检能够代替专项的孕前健康检查,将体检和孕前优生检查混为一谈,对基本的生殖生育健康状况检查没有明确的概念,主观上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有宫外孕和流产史的人群,以及自身有相关性遗传疾病,曾有过缺陷新生儿经历的人对于孕前优生检查报有过高的期望值,认为孕前优生检查能够杜绝一切怀孕问题和新生儿健康问题,过分夸大其作用,易产生对检查工作的不信任感。生育知识的缺乏使得有部分人认为孕前检查对象只是针对女性的检查而不是夫妻双方的检查[3],对女方无形造成心理压力,使得其在接受检查时有恐惧心理,对有关的妇科检查产生抵制情绪。以上几点都制约着我县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推进和开展。
3 目前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进展
3.1 国家实施免费政策推进孕前优生检查工作
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在会上明确的提出,要在全国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免费试点,为社会提供免费的孕前检查服务。随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全国各地18个省区的100多个县市开展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具体的检查工作开展费采取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按照比例进行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由国家财政部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部署相关试点的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的相关会议称:为了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提供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在全国范围内与财政部门展开合作,推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使农村试点的计划怀孕的夫妇均能够享受到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的政策,并能够使优生科学知识的普及率能够达到80%,受惠的人群也能够随着政策的实施达到80%的覆盖率。各级政府都把该项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来抓,市,县等成立专项的工作小组,确保免费政策的具体落实,
该项免费政策的实施能够大大的提高计划怀孕的夫妇的积极性,尤其在我县这种贫穷落后的山区,能够消除他们经济负担上的顾虑,主动的进行孕前优生检查工作,在开展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过程中更有利于促进检查对象对健康检查工作的配合。
3.2 县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涉及到专项指标检查和辅的生育检查,其为检查对象 提供的服务项目多达19项,内容涉及到优生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既往史的询问,身体检查,影响生育质量的病毒的筛查[4],医疗影像学的检查,实验室相关指标数据的检查,风险评估以及对生殖生育健康的指导。其中专业性要求和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程度大的项目由县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是实验室指标数据的检测,如血型和血常规的检测,乙肝血清的检测,肝功和肾功的检测,甲状腺功能的检测,风疹病毒的抗体IgG的检测,弓形虫抗体的IgG和IgM的检测,梅毒的螺旋体病毒筛查。并由县级的有资职和丰富临床经验医师根据相关检查及实验室数据进行总体的风险评估。常规体检以及检查对象的生殖系统相关检查,超声妇科检查,询问过往病史,尿液的常规检验等由乡一级的计生妇幼保健站来承担。县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定期组织技术工作人员进行下乡指导,对乡级计生妇幼保健站人员的技术和工作进行培训,以帮助乡级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能力的提高。并对其平时的孕前优生检查工作进行监督和考察,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乡村的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更具规范性。
3.3 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宣传教育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加强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教育宣传尤其重要,我县众多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不愿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我们必须通过种种方式进行教育宣传,比如集中学习,设立宣传栏、广播、简报、百折页、小手册等等。使服务对象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消除顾虑,真正认识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意义,自觉参与到健康检查的队伍中来。
对于传染性性病,遗传病史,生育疾病等人们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有的检查对象在孕前检查过程中会隐瞒病情,误导服务人员的判断,使得评估的准确性
下降[5],因此要求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无谓的恐惧。对检查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加深人们对于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认识,乡级有关部门组织大量的工作人员给村委发放有关的政策资料,宣传国家的免费孕前健康检查政策,利用村里广播进行健康生育知识的普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定期在村里举办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宣讲,邀请夫妇共同参加。宣讲的内容以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进行孕前医学健康检查的意义和作用,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对胎儿的影响等为主,在村委会的公告栏处张贴孕前优生检查的宣传画,加深人们对于该项工作的印象。通过工作人员在农村基层地区进行挨家挨户的宣传,人们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增强了孕前保健意识,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如弓形虫是孕妇在怀孕前期胎儿致畸的危险影响因素,而农村大多数家庭都养有猫狗等携带弓形虫的动物载体,且一般人畜混居,卫生环境较差。通过孕前优生检查的普及,人们知道了弓形虫的危害,妇女在怀孕期间会尽量避免与猫狗等的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
4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初见成效
在国家免费政策的影响下,我县农村夫妇的孕前优生检查的普及率超过了50%,尤其是新婚夫妇在接受了相关的宣传教育后,进行孕前优生检查的参与率大大提高,大部分的夫妇在检查工作中态度积极,配合度高,能够按照要求进行逐项的检查,并且主动自觉的进行优生优育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咨询,就过往病史和遗传病的情况与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持信任和肯定的态度。使得人们对于一级防御加强了认识,了解了孕前干预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了饮食结构的调整,并对环境进行了改善,避免孕妇接触有毒有害的农药和化学制品以及弓形虫的携带者猫狗等,从而预防胎儿的致畸和致死。通过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人们对孕前优生检查的广泛参与,有效的降低了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
5 结论
目前我县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采取的是国家政策和具体情况相结合,发动县级乡级村级三级干部联动,由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持,乡级政府组织大量的宣传人员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普及,我县在新的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思想的引导下,计划生育技术的相关服务开展在以往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国家政策的鼓励,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的技术支持以及乡级组织人员的大力宣传都对推动孕前优势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华,加强婚孕前健康教育促进优生优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2):46-47
[2]叶玲,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导报,2011,9(11):124-125
[3]魏运顺,羊雪梅,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20(1):638-639
[4]唐毅,汪勤,正玲玲,新婚及待孕夫妇优生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61-62.
[5]张雪丽,婚前与孕前检查相结合以加强优生工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13(5):1727-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