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政府代偿?这场政府“代偿”,究竟是什么?
浙江又出抢人大招了。
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情况举行发布会,在浙江分会场,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陈中表示,“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可以享受2万到40万不等的生活补贴或购房租房补贴。大学生想创业,可贷款10万到50万,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
该消息在微博引起热议(图源:微博评论)
当天下午,记者就上述政策向浙江省人社厅进行咨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咨询人数过多,可能无法接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针对网友五花八门的钻空子方案,第二天,浙江省人社厅及时回应澄清,大学生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是有条件的,简而言之,代偿不仅不等于不用还贷款了,而且还有征信被破坏的风险。
这场政府“代偿”,究竟是什么?
“代偿”不等于不用还
听到“政府代偿”,网友就兴奋了,简单地以为,创业者只需要在浙江注册一个公司创业,就能获得创业贷款资金,并且创业失败了,创业者自己不用还钱。政府还就会代为偿还债务。
不得不说,这个幻想太过美好,真实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要清楚,据《民法典》的规定,政府不能提供担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般通过设立创业担保基金来实现,所以,发布会上说的“政府代偿”,准确地说是“创业担保基金代偿”。
而根据浙江人社厅的政策,能申请政府设立的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贷款的人有5类,他们分别是,在校大学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含大专)、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持证残疾人。
但根据2月18日,浙江省人社厅的解读,要想成功申请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贷款,他们必须要经过两道审核:一次是人力社保部门组织专家对创业项目审核;一次是经办银行再对他们的创业项目情况、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审查。
关于该政策的解读(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
显然,创业者也并不是随便注册一家公司就能获得创业担保贷款,还需要公司满足一定条件,如公司有经营活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且贷款只能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用于购买股票、期货等。
换句话说,只有公司具备上述条件且通过两道审核后,创业者就能拿到创业担保贷款资金。此时,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创业失败,创业者自身无法偿还贷款时,才会触发“代偿”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代偿”是一个法律术语,简单来说,“代偿”后,借款人不仅仍需要还款,且逾期未还的记录还有进入个人征信的风险。此外,根据浙江人社厅的政策,借款人后续也不能享受人力社保部门的创业就业政策。
事实上,早在2016年,浙江省多部门就曾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试行)》,其中,对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额度10万元以下的一类贷款,由创业担保基金在1个月内全额代偿(含贷款期利息,不含逾期利息和罚息);贷款额度超过10万元的一类贷款,由创业担保基金代偿80%。
办法规定了贷款条件和用途。(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
如今,这种代偿机制实施几年了,据浙江省人社厅相关人士透露,“2015年至今,创业担保基金扶持了一大批的创业者,但没有赔付多少。”
不难看出,真正的创业者并不会像网友脑补的那样,会钻空子“享受”“政府代偿”,因为说到底,这种“代偿”办法,它存在的意义大于实现本身,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它是政府有形之手发挥作用时,避免给另一市场主体——银行增加呆账设立的风险隔离墙,能最大限度让市场发挥作用。其二,它是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的一种兜底机制,是政府给创业者吃的一颗定心丸,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人才源源不断流入。
大手笔的底气何在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凭着互联网经济的发达和激进的人才政策,杭州成为上一轮“抢人大战”的明星城市,浙江也成为人才流入的热门省份。
梳理浙江省“抢人大战”的策略,从放开人才落户门槛、到提高人才补贴水平、再到如今的提供创业信贷“代偿”支持,总能在不经意间,推动抢人大战不断升级。
浙江是用工大省,省外务工人员在浙江有2300万。事实上,此次除了给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代偿,浙江省还为从事家政、养老和现代农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10万元的创业补贴,并且大学生到这些领域工作,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万的就业补贴,连续补贴3年。
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
此外,浙江省还开发了不讲技能、不讲学历、不讲年龄的爱心岗位,来安置脱贫人口,保证月薪在4500元以上。对来浙实习的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发放每人3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
不言而喻,这些真金白银补贴办法和代偿机制兜底的底气,源于浙江强大经济和财政实力。
数据显示,浙江2021年GDP为7.35万亿,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位居 全国第四。而 财政收入(8262.6亿元)更是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14103亿元)、江苏(10015亿元)位列。
2021年各省份GDP排名。(图源:国是直通车)
如果说总量体现的综合水平,但增量则彰显的是活力与潜力。去年,浙江省财政收入增量达到1014.7亿元,名列全国第二,甚至超过了江苏、上海、山东等GDP强省(市)。
此次最引入关注的是,10万以下的创业担保贷款由“政府代偿”,但事实上,在藏富于民的浙江,10万元确实是一个小数目。
因为2021年,浙江省已经实现了人均GDP达11.4万元、全体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5.75万元的水平。不仅如此,2021年, 浙江的总存款为16.9万亿,排名第三,远超山东。
而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下,浙江省起草了《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其目标就是,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并提出到2025年,浙江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80%、20-6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45%。
这意味着,再过3年,8成浙江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将超过10万元,这大概才是“10万元以下”代偿的底气。
新一轮抢人大战已开启
随着七普数据的各种解读,未来人口持续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已经是全社会共识。
人口是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如果说,在产业的竞争发展中,人口减少的负效应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来弥补,那么,城市竞争正赤****地从人才竞争转变为人口竞争。
对存量人口的争夺,远比想象得要激烈。要知道,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即便是两大经济强省——广东、江苏,也都有6个城市、3个城市人口出现流出。更夸张的是,在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等6个省份常住人口不增反降。
相比之下,浙江却成了少有的没有一个城市人口减少的省份,这更加坚定了浙江继续加大抢人的决心,于是,制定了2022年浙江引进100万名大学生的计划,而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这意味着,浙江省的目标是10%。
显然,七普数据激发了各地抢人的意识,今年以来,除浙江外,云南、四川等多地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对人才吸引政策的力度,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已经开启。
如云南省发布“兴滇英才支持计划”,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其中,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最高可获工作生活补贴100万元。
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中的经费支持。
成都高新区明确将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并给予他们3年、每年最高500万元人才补贴,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或赠予1套专家公寓。
今年1月初,珠海高新区发布人才新政,推出最高600万元住房补贴、80万元生活补贴、3.8万元租房补贴等“住房奖补”等等。
此外,还有安徽芜湖、马鞍山,河南新乡市、漯河市等三四线城市也加入了这轮抢人大战。
显然不同城市的抢人政策吸引力不在一个层次,效果也可想而知,但至少看到,政府已经从过往的产业招商、投资的思路转变为如今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也是未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