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读日本历史,就会接触日人汉文化。
汉字,书法,诗歌,很底蕴的日本特色,一切,咸来自中国。
日本人写一个汉字,不足为奇,写的书法,也颇见功底。
尤其日本人正式公文中的那些文言文,如天皇敕谕之类的,真是用词考究,雕琢精准。
即便今天读来,也令人不禁感叹,其汉文化涵养,真对得起秦时漂去的老祖宗。
日本人的汉文
这是文章书法,看了知其意,品其逼格,心领神会完了,也就罢了。
但对于唐诗宋词,我们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为一个汉字,日语发音与汉语迥异,他们是怎么做出汉诗的?
一、日本人的汉字汉诗
首先说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诗做的古诗,叫汉诗。
除了汉诗,他们还有和歌、俳句,状如唐诗,但没有汉诗正统、有品、高大尚。
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几首日本人作的汉诗。
日本人爱诗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是日本人写汉诗最流行的时候。
从天皇到贵族,从出游到宴饮,无论感时花溅泪,还是恨别鸟惊心,不论赠友人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如同期的唐人墨客,喜欢赋诗一首。
如文武天皇(683—707年)的这首《咏月》,便是在夜宴时所作:
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日本人爱诗
那波觚的《雪后眺望》,写的是景色之美,颇有意境:
千树著花俄遇春,万蹊铺玉净无尘。青天白日一时雨,浑似人间薄幸人。
日本历史上有很多诗人,写得汉诗都不错,而且汉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成为中小学必修课。
安倍的书法
越有文化的人,越喜欢汉诗。这是骨子里的基因,如夏目漱石曾写道:
《山路观枫》石苔淋雨滑难攀,渡水穿林往又还。处处鹿声寻不得,白云红叶满千山。
还有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他的一首诗曾被毛主席引用: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后两句是西乡隆盛的原创。(另一说是西乡改写他人的)
东条英机的书法
西乡隆盛是明治功臣,却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中,作为反贼被政府军剿灭,自己自杀而终。
他的墓碑后面,至今刻着当年他写的汉诗,非常能代表他的品格志向,最后一句也非常有名:
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愧砖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西乡隆盛诗作
二、日本人如何读诗的
这些汉诗例子,读来无不朗朗上口。其意境、感情、形式,乃至平仄,都如此符合中国人口味儿,敢问作者,莫非他们都会中文?
非也。
日本人的这些诗作之人,没有一个会像我们这样去读他们的诗。
相反,如今的日本人,在读中国唐诗时,也全部用得是日语,听起来呜啦呜啦的。
比如这首李白的《静夜思》,翻译过来是这样:
《静夜思(静夜に思ふ)》
床前明月光→牀前 月光を看る (读音:しょうぜん げっこうをみる)疑是地上霜→疑ふらくは是れ地上の霜かと(读音:うたがうらくは これちじょうのしもかと)举头望明月→頭を挙げては山月を望み(读音:こうべをあげては さんげつをのぞみ)低头思故乡→ 頭を低れては故郷を思ふ(读音:こうべをたれては こきょうをおもう)
大家注意到没有,日文并非按照我们的读法,按顺序一字一字的读的,而是把他们翻译成日语,然后再读。
这4句诗,我们读,押的是ang这个韵,所以顺口,具有美感。
而日语呢,第一句是以lu结尾,第二句是to结尾,第三句是mi,第四句是wu。
这就完全失去了唐诗的品味,如同唐诗翻译为英语一样,一没有我们这么上口的平仄和韵律,二没有我们这么工整的对仗。
更为要命的是,他们的一句,听起来像是两三句,甚至你分不清是在说话,还是在吟诗。
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相关小视频,很多日本人读唐诗的,不少网友听后留言不堪忍受,“想死”。
日本人爱吟诗
三、日本人如何作诗的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影响日本人写诗,也没有影响日本人对唐诗的品鉴、吟诵和热爱、传承。
这就好比一个不会说英文的中国人,竟然能够写出完美押韵的英文诗歌一样,太神奇了。
他们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这汉诗的写作,是有技巧的,尤其是韵律,他们虽然完全不懂“韵”,不说“韵”,却研究韵,而且研究得细致、精准。
他们为了写出正宗的汉诗,对汉字发音的韵进行研究,写作时作为工具书,拿来使用,这样的书,就叫《韵书》。
他们对韵的发音进行研究,甚至推测出中国古代唐朝人,是怎么发音的。
而且还有专门研究这个学问的人,写了一本《唐人如何吟诗》,俨然成了日本研究出的专利。
对此,我只能说,这符合日本人的作风。
韵书也是中国人写诗工具
写“外国”诗是一回事,写出来后,再把它读出来,又是一回事。
它得把这个“外国的文字”,读得日本人能听懂,怎么办呢?
这里又有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东西:返点。
就是在诗歌句子中,字的旁边,下面,用蝇头小字,标出日本人应该如何读,哪个先读,哪个读什么音。
有的读音,还和平时的汉字很不一样,所以必须标出来。
标出来怎么读,却不直接用日本式的语言写出来,如此这样麻烦,就是为了在形式上,与中国的汉诗一模一样,以显示作者的文化涵养高。
你说这样折腾累不累。
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思维,寻章摘句扒辞书,去创造出符合他国发音的诗句,然后再用自己国家的思维,把它翻译和读出来,这,这,这活儿……难受啊!
恐怕只有日本人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了。
或许,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基因上的召唤和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