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立足自身“四心”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坚持以“育心”作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基础,主动谋求与高校合作,借智借力发展,全面架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创新构建“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学科研修、队伍建设、测评干预、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行动研究的职高生自主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省级规划课题立项。学校编制完成《丽水职高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防护体系工作手册》,出版了《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00例》和《学生行动研究手册》,为“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还与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心理云平台。该平台集心理测评、预警筛查、在线咨询、网上预约、测评档案、科研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帮助学校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测评与危机预警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标准化、信息化、智慧化。
自全面落实“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来,学校高危预警学生人数从2018年的8.73%降到了2020年的3.51%,三年内降低了5.2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基础进一步夯实,三年来成功培育“四心”素养五星级学生120人,校园阳光之星180人,校园文明标兵10人。
一、成果影响
(一)心理教育赢得专业认可,辅导模式广为学习借鉴
自学校全面落实“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来,浙师大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丽水市“亲青帮”青少年维权教育基地、丽水市教职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专业机构相继落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赢得专家学者认可。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7个省份、19家单位的20多个批次的参观考察团,接待咨询来访人数达300余人次。“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各地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广为学习借鉴。
(二)心理帮扶惠及千家万户,校地携手共度疫情难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心理健康热线被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指定为全省11条应对疫情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之一,至4月底浙江省中小学学生开学累计提供咨询服务170人次以上。因疫情防控需要,学校主动将自身的心理课堂、社区公益宣讲、心理志愿服务、家长智慧课堂、心理公益大讲堂由线下转至线上,开展线上心理云课堂13期,覆盖丽水职高全校师生2900余人,惠及3000多个家庭,同时将云课堂、录播课通过公众号文章推送至手机客户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学、即学即用。疫情后期,学校积极开展公益心理讲座、社区专题宣讲和家庭教育讲座,惠及千余人,极大缓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冲击,同时为疫情过后,丽水各行各业以积极心态投入复产复工,提供了有效助力。
二、主要建设举措
学校秉持学生自主心理辅导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心理教育辅导体系。倡导学生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成长环境和职业生涯。
在此背景下,构建形成的“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图),即学生可以在“新生入学、在校学习、毕业就业、终身发展”的“全程”获得包括“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健康调节、自我个性认知、个人心理成长”在内的“全域”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了提升心理教育指导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学校秉持“智能、自主、融入、服务”原则,专门构建了“智慧测评与三级心理防护体系”“行动研究教学辅导体系”“心理健康学科研修体系”和“区域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内的“四维”教育体系。
“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图示:
(一)全程全域,夯实学生“心育”基础
学校针对每一位入校新生开展心理测评,通过智慧心理云平台云测评系统生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时时追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全面细致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置“心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悦纳,从而为认识自我、心理自助奠定扎实基础。
1.创设“心育”课程,提升学生自我悦纳能力
学校在新生入学阶段主要围绕“人际关系之心有千千结”“心理疏导之不良情绪宣泄”“学习心理之考试归因辅导”等主题开展新生适应性心理辅导。
进入正常教学阶段后,学校以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阵地,以525心理健康主题周、班团课、心理剧展演、心理游戏体验等活动为多元载体,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融入团队。
学校同时根据青少年心理规律和时事热点自制情景式微课,开发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管理情绪·提升情商》等系列微课,还将心理微课上传于学校网站、心理辅导学科基地网站以及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开启了随时随地点播学习、积累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等心理学习的新途径,充分提高了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积极搭乘新课改快车,紧跟改革前沿趋势,实施学分制考核评价,开展学生“阳光之星”评选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透至班级日常管理、学生风采展示、班级考核等诸多方面。
2.强化咨询辅导,提升学生心理求助意识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浙江省一级心理辅导站的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强化心理咨询辅导,提升学生心理求助意识。
落实5×3服务模式。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途径,心理辅导中心实行5×3服务模式(即一周5天,每天3小时),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公众号按规划、分步骤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议程,宣传推广心理健康常识。
强化个案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室周一至周五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在晚自修阶段为学生提供个案咨询服务,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解决个别学生自身的特殊心理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个案咨询模式,使得学生敢于咨询、乐于咨询,进一步强化了心理求助意识。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主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发掘学生潜能。
3.借力朋辈互助,提升学生自我辅导能力
学校在学生与心理老师之间搭起“学生–心理委员–心理老师”的连接纽带,全面实施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模式。通过发挥心理委员的骨干示范作用,开展同伴心理互助,有效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辅导能力。
组建心理小组,实现互助互促。学校在学生寝室内部广泛建立了心理小组,由寝室长担任组长,以“朋辈心理发展共同体”的模式,围绕寝室生活组织开展包括“夜间谈心”“每周一听”在内的自助式心理辅导活动,
培养心理委员,实现引领示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与班主任团队合作,每学年遴选一批心智较为成熟且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入学习兴趣的学生,担任各班心理委员,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自我辅导和朋辈辅导培训。学生心理委员队伍一方面作为心理辅导中心的学生日常心理状态信息来源,一方面作为开展学生自助式心理辅导的示范样本。
组建心理社团,实现朋辈辅导。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建心理社团,针对同一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互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及时觉察、主动沟通、耐心陪伴、及时预警,进一步习得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必要时,既可助人,也可自助。
(二)四维一体,提升全员“心育”能力
1.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全员参与“心育”工作
心理健康三级防控体系-图示
学校针对学生存在的发展性、预防性、干预性等不同问题,构建起了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发展性、预防性、干预性”三级防护体系(如图),并专门编制了《丽水职高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防护体系工作手册》,提供了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作指引和要求,便于参与全员各司其职。根据要求,每学期开学阶段,学生都需要通过手机APP端口完成心理测试,相关数据汇总至智慧心理云平台。心理辅导中心根据数据信息,遵循“心理测查–分析判断–构建方案–实施跟踪–复查评估”的流程,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分三级开展心理辅导。
智慧心理云平台同时面向班主任开放权限,由班主任参与建立学生电子成长心理档案,形成“学生-心理老师-班主任-学生”的连接纽带,促进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保持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增强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疏导力,充分发挥班主任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作用。
2.打造三支骨干队伍,强化教师“心育”能力
为了确保“两全四维”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落地,学校积极强化教师“心育”培训,分层次、分专题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同时着力打造“心育”导师、班主任导师和志愿者导师三支骨干队伍,引领带动教师队伍“心育”能力的提升,邀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伟健、孙炳海担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全程参与教师心理教育培训实施。
其中“心育”导师为持心理健康教育A证的教师,主要由来自高校的心理健康专家对其开展专项培训,同时负责组织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参与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
班主任导师为持心理健康教育B证的班主任,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及“心育”导师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深度参与学校智慧心理云平台的数据搜集与整理工作。同时在充分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础上,根据“心育”导师的工作指引,对学生开展常态化心理辅导。
志愿者导师为持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教师,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统一培训和指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员、辅导员和预警员,形成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无差别关照。
学校还以骨干班主任及年轻教师为核心,成立“心育”成长小组,定期开展读书会、案例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培养“心育”导师的后备力量。
此外,为了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帮助教师自身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心态,学校积极开展外出研学、拓展训练、幸福讲座等特色活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面向教师开放心理咨询服务,由心理教育专家顾问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便于及时调整辅导方向和内容。
学校目前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4人,B证教师61人,C证教师全覆盖。
3、构建自主辅导体系,提升学生“心育”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主意识和自助能力,学校进一步构建起了“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体系。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依托课堂教学平台,按照“确定问题、寻求支持与方案制定、执行方案、反思成长”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行动研究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学校专门编制了《中职生常见心理困惑100例》和《学生行动研究手册》,作为学生开展自我心理辅导的专业工具。
此外,为了确保学生科学合理的自主解决心理问题,学校还依托“心育”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实施过程监管。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体系还在不断建设完善过程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正结合相关实践和成效,以教研形式对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升级优化。省级规划课题《基于行动研究的职高生自主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已获立项。
4、构建区域性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心育”合力
为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教育的持续性效果,学校进一步构建起了家庭、社区、社会一体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一方面便于形成社会“心育”合力,一方面为本区域的大众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助力。
学校利用家长会平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和优秀家长学员评比活动。通过“校讯通”平台,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心育”导师在线指导家长,在家庭内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组织一次“心育家长会”,邀请家长到校与校长、心理教育辅导中心导师、班主任、课任老师交流学生个人成长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同时在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中,增设学生心理教育成果展示环节,邀请家长观摩。
学校与丽水市计生协、丽水市红十字、丽水市团市委、丽水市党工委等部门开展密切合作,每年定期开展“一课一展一游”活动,共建丽水市“亲青帮”青少年维权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半径,形成跨界共育合力。
学校同时积极发挥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领域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为构建丽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贡献力量,在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心理咨询服务、健康知识宣讲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参与青少年教育、新入职人员心理培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丽水市教职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浙师大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实习基地相继落户学校。目前,累计开展心理公益讲座138期,帮扶失独家庭47户。开展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讲座惠及5500余人。深入社区开展心理知识宣讲活动26期、参与心理危机救援和干预数十例、志愿服务困难家庭31户。
三、成功经验总结
(一)发挥中职教育优势特点,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学校构建的“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中职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优势,形成了心理健康主题周、班团课、心理社团、心理剧展演、心理游戏体验、学生心理微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与家长、社区和各类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有效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面向和途径。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主自助能力
学校构建的“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目光聚焦于学生自主研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用行动研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了传统心理教育的授课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教与学互动。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在学习和生活领域的自主自助能力,更加有助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养成。
四、学习借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校构建的“两全四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落实实施过程中,几乎涉及了包括基础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师资建设和对外合作在内的所有常规工作范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学习借鉴时需要在前期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规划。全员参与的工作规模,也使得学校需要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责任义务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从而有条不紊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实施。
此外,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具体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需要学校的教科研力量更多的介入其中,适时总结得失,调整工作方向和内容。
END
来 源: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