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感知事物时,无论是对来自躯体内部的感觉,还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必然会伴随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诸如喜、怒、哀、乐等。当听到一个好消息的时候,我们会有愉悦的体验,流露出愉快的表情。相反,当遇到伤心事儿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痛苦的体验,流露出悲伤的表情,这些体验就是情绪。在精神科临床上有许多疾病都与情绪障碍有关,比如大家知道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幽闭恐惧症等,都会伴有情绪症状。
正性情绪对健康是有益的,而负性情绪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熟悉的情绪有着很多隐藏特征
要管理好情绪,首先要正确认识情绪,情绪不仅仅是被客观事物激发出来的自然情感流露,它还有很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隐藏特征”。
1.自我指向性产生情绪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需要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有五个层次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在其之上是对安全的需要,再上一层是爱和归属的需要,之后是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任何一个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就会出现正性情绪,而反过来,如果是出现负性情绪,那一定是某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2.两极性所谓两极,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有高兴的、愉快的情绪,当然也有悲伤、愤怒的情绪,不同的心境和认知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3.动力性情绪对认知及行为意志活动都有驱动性,情绪的水平越高,动力就越持久。情绪这种动力性,甚至对我们的身体感觉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我们愉快的时候对痛的感觉就会下降,而悲伤的时候对痛的感觉会增强。4.发泄性情绪是一种能量,一定会有他的宣泄和表达方式,情绪的表达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称为心理表达,比如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冲人发脾气,甚至摔东西、砸凳子,这些就是心理表达。当我们有负性情绪,又不能发泄出来的时候,常常会有另一种形式表达——以身体症状的形式表达,比如有些人遇到生气的事情,会感觉胃部不适,吃不下去东西,去做个胃镜检查,又查不出任何问题。那么人在生气的时候为什么会胃不舒服呢?其实这就是情绪通过胃脏表达出来了。当然情绪也可以通过心脏表达,生气的时候,有人会感觉心慌、心悸等。这些情绪引发的身体症状,在检查中不会有任何阳性发现,我们称之为躯体化症状。5.过程性无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当它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就会衰减下来,所以情绪会有一个过程性。因此情绪出现,无需强行压抑,需要时间等待,顺其自然即可。6.非理性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理智战胜情感”,但事实上经常是理智被情感的冲动性所冲破,情绪往往对理智产生损害,比如“双十一”的过度购物就是常见的例子。所以在情绪管理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即延迟6秒做决定。也就是说,当你在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悲伤的时候,不要轻易做决定,因为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决定往往都是不理智的。7.转换性情绪可以向感知、思维、欲望进行转换,情绪之间也会发生转换。成语中所说的“喜极而泣”“破涕为笑”都是情绪转换的例证。负性情绪之间可以发生转移,比如迁怒于别人;正性情绪也可以转移,比如当你高兴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要求。
六个方法帮你管理好情绪
情绪有这么多特征,我们如何利用情绪这些特征去管理它,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呢?有六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1.早期识别情绪有时候当我们有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时候,不一定自己能够意识到,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照镜子或者通过别人来观察我们的情绪,也就是从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表现出情绪来。2.接纳情绪当我们遇到一些负性事件,则会出现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当识别到自己有这些负性情绪时,我们首先要接纳,而不是试图把它排除掉。因为越试图排除,情绪就越会烦扰你。情绪有过程性,随着时间推移负性情绪会逐渐淡化。3.学会转移情绪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将负性情绪转移掉,例如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转移情绪的目的,可以做瑜伽、游泳、球类运动,或是简单地散散步等。运动会使我们大脑产生内啡肽,从而使我们产生愉快感,通过健身达到“健心”的目的。4.学会宣泄情绪宣泄性是情绪的特征,情绪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心理表达。虽然我们都不喜欢爱抱怨的人,但是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心理健康程度要高,因为他们总能把负性情绪表达出来。当然最好是在不烦扰他人的前提下,学会情绪的表达与宣泄。5.学会放松情绪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情绪的方法,比如说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达到放松的目的;还可以学习一些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的方法,这些都会对我们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6.调整情绪心理学上有个“半杯水”的实验,一个乐观者和一个悲观者都口渴了,看到桌上有半杯水,喝完水之后两个人的心情却大不相同。悲观者认为自己喝的是别人剩下的半杯水,因此感觉很不开心;而乐观者认为,他人知道自己口渴了,专门给自己留了半杯水,因此感觉轻松而愉快。他们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情绪,关键在于两者对于这半杯水的认知不同。因此通过改变认知,尝试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也可以通过“健心”达到健身的目的。现在你明白情绪的重要性了吧!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会有意识地主动管理情绪,但其实情绪的管理就是在管理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