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网络的低门槛使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和前卫性,缺乏高屋建瓴的概括力度。大多数网络媒体只是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少之又少。反映社会生活的表面化,使新闻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无足轻重,必然弱化或消解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报纸、广播、电视尽管互有竞争,但因为各有特色而形成了各自的受众群体,占有了相对固定的市场份额,得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互联网的产生,使得新闻发布速度大大加快,对传统三大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因特网的快速、便捷、内容丰富,使得它在竞争中可以轻易取得领先优势。这就逼使传统媒体既要充分挖掘技术的潜力和发挥原有的优势,又要学习和借鉴互联网在新闻传播方面的某些成功经验,以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由于互联网既是一种传播媒体,又是一种通信工具,因此,它已经成为继电话之后使用人数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种辅助性采访手段。目前,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和个人利用互联网来传稿和收稿、发稿。在这种形势和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形态及其体现的某些新闻理念,必然成为传统媒体学习或模仿的样板,新闻传播网络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所积累和建立起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原则势将化为乌有。
将新闻传播网络化归罪于网络的挤兑,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公平,更于事无补。人们已经看到了网络新闻传播中所存在的缺失,并希望通过法规以及自律来加以规制,以便新闻传播回归健康、理性的发展大道。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原因和应对之策。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传统媒体在积极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网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加紧媒体自身的改革是必由之路,但须知,在语言、内容选择乃至新闻理念等方面对网络新闻模式一味模仿,走新闻传播网络化的道路,前途并不一定光明,相反,网络化会导致新闻传播的同质化,导致传统媒体的自我迷失。传统媒体只有立足自身,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不断更新信息采集和传播技术,扬长避短,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人道救助?》,《南京晨报》,2011年5月11日A21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
③解青:《谈新闻中流行性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④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⑤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倾向与危害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倾向与危害
作者/胡正强
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使人类的时空观念、表现方式乃至语言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新闻传播空间,而且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颠覆或改写了人类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其实,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是人类悠久漫长的新闻实践的理性升华和结晶,网络只是人类众多新闻传播技术中的一种,网络能够而且应该为人类新闻传播观念贡献新鲜血液,但人类新闻传播理念的构建决不能唯网络是从。新闻传播的网络化倾向,会使人类的新闻传播误入歧途,值得警惕和批判。
一
新闻传播网络化在新闻语言领域表现甚为突出。新闻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言语行为,新闻传播媒介的物理性质和传播目的影响并决定着新闻语言的性质、特点和功用,也是新闻语言特征和言语风格形成过程中的规定性因素,虽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它们在语言应用上的要求互有差异,但又在传播“新闻”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而正是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构成了新闻语言的基本语用风格和语体特征。对新闻语言语体特征的内涵,虽然学界尚有不同的认知,但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具有准确、鲜活、精炼、生动、通俗等语用特征或要求,则无疑是一般的共识。
网络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为新闻媒介在虚拟空间建立信息传播通道提供了技术条件。网络新闻是传播者和受众双方都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其基本特征是传播媒介为互联网,传播内容为新闻信息。所以,网络新闻的语言内核来源于新闻实践,又披上网络介质的绚丽外衣。但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语言与网络新闻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语言在语体特征上与网络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网络语言更是霄壤悬殊。换言之,如果说新闻语言是普通话,则网络语言就是方言,新闻传播中偶一使用网络语言,可能会带来一种新鲜的语言感觉,但若网络化,则无疑是新闻传播语言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死胡同。
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发表意见时所用的语言,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既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网络语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它的突出特点是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由主体的隐蔽性而带来的粗俗化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普及,网络语言的发展势头迅猛,令人担忧的是,在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同时,一些网络语言又颠覆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网民利用现有的词汇材料将其歪曲解释,增加其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一般都诙谐幽默,但往往与旧义无关或者相反,调侃意味十足,但它的交际只限于特定的语境之中,离开了建基于网络技术的这种特殊语言环境,交际者就难以把握其中的真实意义。
新闻传播语言的网络化是指一些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热衷于使用一些网络热词,成为新闻传播中一种十分流行而突出的语言现象。如一家地方性都市报在其一篇国际新闻评论中有这样的语句:“‘酱紫’,西方标榜的人道救助,到底有木有呢?”①很多读者一开始还认为是报纸在校对中出现错别字所致。
新闻是时代的反映,新闻语言理应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常用常新,新闻语言具有新鲜性是新闻新鲜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纵观新闻语言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新闻媒体不断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经济领域等方面汲取新鲜的语言养分,使之现代化,为新鲜的内容穿上“时装”。新闻语言作为语用明确的语体文,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时新的语言形态。但新闻语言的新鲜性追求要服从和服务于新闻意义表达的准确性和通俗性,在新闻语言的选择上如果一味追求新鲜、流行,而导致新闻意义表达的模糊、歧义,则显然是舍本逐末,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荒唐之举。
笔者并不认为网络语言乃洪水猛兽,相反,笔者倒主张在新闻传播中应该适当、适量、适时地使用一些具有较多社会认同的网络词汇,以使新闻传播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但新闻传播语言在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时要适度,要谨慎从事,不能造成受众对新闻意义的理解障碍,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②新闻意义的传达主要是依靠新闻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于特定的交往圈子之中,虽然具有方便快捷的直观效果,但它毕竟有思路跳接、语意断裂的缺点,毕竟有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形、改进和多人参与的独有的不确定性,用在以普通人为受众的新闻传播之中,就难免让人难解其意。这是网络语言不适合作为新闻传播语言的最主要理由。
“有好事者对南京地区的某一个报纸版面做过统计,平均每150字中就有两个‘新鲜’词语。过强的版性及过于前卫的语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读者面缩小,最终这个版面停办了。”③新闻传播语言网络化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危害,确实值得很多新闻工作者深长思之。
二
新闻传播网络化在新闻内容选择方面的表现也十分明显。内容选择本来是一个新闻价值问题,而所谓新闻价值则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它一般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被传播,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人们的感官需要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以及趣味等的心理满足。这种好奇以及趣味的心理满足,是一种正当的人类需要,与猎奇、低俗、庸俗、粗俗截然不同。网络成为新闻传播媒体之后,迅速地成长。网络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成功,使网络选择新闻的模式和其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价值观对传统媒体具有极强的诱惑、启示和引领作用,愈演愈烈的受众争夺战,迫使传统新闻媒体不断修正原来的新闻价值观,在新闻内容选择方面跟从和模仿网络新闻传播的模式。
新闻传播中的猎奇现象在网络时代变本加厉,尤其是社会新闻领域逐步地走向了奇闻或是“腥”闻方向,热衷于报道暴力犯罪新闻,并配以大幅图片,对血腥场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以达到对受众最大化的感官刺激。网络**的`泛滥,也对传统媒体本已存在的新闻**化倾向推波助澜。虽然传统媒体上的某些报道、写真、扫描等大量的“擦边球”形式的内容,并不像是直接传播**内容,但它在无形中推动着**的发展。因为网络中这些**内容泛滥成灾,司空见惯,以至传统媒体上登载了这些内容以后,社会上的人们也往往见怪不怪,失去了批判和谴责的精神动力。
娱乐化也是新闻传播网络化的表现。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播,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新闻娱乐化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导致了新闻媒体功能的异化或倒置。网络的娱乐功能及其实践中对该功能的挖掘,对传统媒体娱乐观念具有某种启发作用,不仅电视游戏节目、报刊娱乐版风生水起,日益火暴,而且在一向严肃的政经新闻中,也刻意放大某些娱乐和趣味因素,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基本传播特性。因为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丑闻、怪异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担当就无从谈起。
一种新的媒体诞生之后,不仅会改变现有的传播生态格局,重新划分传播市场,而且会改变传播观念,塑造出迥异于前的媒介生态景观。网络的广泛运用对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形式的传统媒体,大都随之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代传播形势。互联网与电视一样,仍然属于电子媒介,但它对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冲击则是空前的,因为它“是一切媒介的媒介”。④目前的网络不仅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技术平台,还成了新闻传播的客观环境。
网络虽然是天生的信息传播媒体,但它在诞生之初,却不是专为“新闻”传播而准备的媒体。这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明显。中国互联网媒体特别是商业网站,是从1998年下半年起,伴随着互联网“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才纷纷开始涉足国内外时政新闻的发布,将新闻发布作为自己的主打项目。虽然在新闻报道领域为后起之秀,但借助技术的帮助,网络新闻报道在时效性、连续滚动报道、全方位报道、多种形式报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突破,令传统新闻媒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与威胁。
网络是一种新闻媒体,这固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网络又具有与传统概念中的新闻媒体很不相同的性质,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在物理世界的表现不尽相同,在网络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暴露出自己的低层次本能,所以对信息需求的内容和品位方面,他们甚至显得更加‘低级’。”⑤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容易表现自己的本能。但对于人类来说,本能的需求,不是人们唯一的需求,更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过,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成功却极大地启发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操作:谁最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变化,谁的影响力就更大更强!在内容选择方面,网络媒体给传统新闻媒体作出了暗示:谁是成功者或者说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新闻传播内容的网络化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三
新闻传播网络化对新闻事业冲击最重的还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堕沉。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概念,但它对新闻职业规范的某些要求和崇奉的某些原则,却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在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相关自律规范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对新闻学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对自身新闻传统的提炼,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越来越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同,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学术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以下一些内容则为新闻业界、学界所共同确认:
首先,必须坚持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仅要达到事实真实或细节真实,而且必须达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失去了真实,客观便无从谈起,独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其次,必须坚持客观性。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第三,维护媒介的独立性。传媒具有社会责任,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独立,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控制。
第四,要追求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真实、客观、独立地进行传播的基石和前提条件。
在新闻专业主义看来,真实、客观、独立和自由等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支撑、互为条件的概念体系,共同构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大厦。通过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追求,新闻传播获得了作为一个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准入证,并以负责、严谨、深刻、权威而获得社会的信任,新闻界也以此为自豪。
网络诞生以后,原来并未根深蒂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受到了极大冲击。作为一个新兴媒介,网络在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后在快速攻城略地、进行功能扩张的时候,无暇顾及新闻传播业已经形成的规范和准则,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传播的严谨性逐渐淡化。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方向的引导、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纰缪多多。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乃至所有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而这种少严谨、多浮躁的风气,也逐渐侵蚀到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
第二,炒作之风盛行。网络造就了一大批风靡一时的明星,他们通过在各大网站发表奇怪言语或是做出一些自我炒作的行为,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而网络新闻编辑们则抓住这一点,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中刊登有关这些网络明星的相关新闻,以提高点击率。而这些人也常常在传统媒体中抛头露面,频频出镜。
第三,对生活的反映表面化。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网络的低门槛使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和前卫性,缺乏高屋建瓴的概括力度。大多数网络媒体只是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少之又少。反映社会生活的表面化,使新闻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无足轻重,必然弱化或消解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报纸、广播、电视尽管互有竞争,但因为各有特色而形成了各自的受众群体,占有了相对固定的市场份额,得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互联网的产生,使得新闻发布速度大大加快,对传统三大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因特网的快速、便捷、内容丰富,使得它在竞争中可以轻易取得领先优势。这就逼使传统媒体既要充分挖掘技术的潜力和发挥原有的优势,又要学习和借鉴互联网在新闻传播方面的某些成功经验,以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由于互联网既是一种传播媒体,又是一种通信工具,因此,它已经成为继电话之后使用人数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种辅助性采访手段。目前,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和个人利用互联网来传稿和收稿、发稿。在这种形势和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形态及其体现的某些新闻理念,必然成为传统媒体学习或模仿的样板,新闻传播网络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所积累和建立起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原则势将化为乌有。
将新闻传播网络化归罪于网络的挤兑,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公平,更于事无补。人们已经看到了网络新闻传播中所存在的缺失,并希望通过法规以及自律来加以规制,以便新闻传播回归健康、理性的发展大道。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原因和应对之策。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传统媒体在积极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网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加紧媒体自身的改革是必由之路,但须知,在语言、内容选择乃至新闻理念等方面对网络新闻模式一味模仿,走新闻传播网络化的道路,前途并不一定光明,相反,网络化会导致新闻传播的同质化,导致传统媒体的自我迷失。传统媒体只有立足自身,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不断更新信息采集和传播技术,扬长避短,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人道救助?》,《南京晨报》,2011年5月11日A21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
③解青:《谈新闻中流行性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④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⑤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倾向与危害】相关文章:
新闻传播失范与制度01-21
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07-29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07-29
国际新闻传播:跨世纪的飞跃与挑战07-29
试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07-29
新闻传播公共关系论文02-18
创立大众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课题07-29
性别与传播07-29
扬雄的政治倾向与经学师承01-31
入微的描写,以达到对受众最大化的感官刺激。网络**的泛滥,也对传统媒体本已存在的新闻**化倾向推波助澜。虽然传统媒体上的某些报道、写真、扫描等大量的“擦边球”形式的内容,并不像是直接传播**内容,但它在无形中推动着**的发展。因为网络中这些**内容泛滥成灾,司空见惯,以至传统媒体上登载了这些内容以后,社会上的人们也往往见怪不怪,失去了批判和谴责的精神动力。
娱乐化也是新闻传播网络化的表现。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播,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新闻娱乐化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导致了新闻媒体功能的异化或倒置。网络的娱乐功能及其实践中对该功能的挖掘,对传统媒体娱乐观念具有某种启发作用,不仅电视游戏节目、报刊娱乐版风生水起,日益火暴,而且在一向严肃的政经新闻中,也刻意放大某些娱乐和趣味因素,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基本传播特性。因为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丑闻、怪异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担当就无从谈起。
一种新的媒体诞生之后,不仅会改变现有的传播生态格局,重新划分传播市场,而且会改变传播观念,塑造出迥异于前的媒介生态景观。网络的广泛运用对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形式的传统媒体,大都随之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代传播形势。互联网与电视一样,仍然属于电子媒介,但它对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冲击则是空前的,因为它“是一切媒介的媒介”。④目前的网络不仅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技术平台,还成了新闻传播的客观环境。
网络虽然是天生的信息传播媒体,但它在诞生之初,却不是专为“新闻”传播而准备的媒体。这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明显。中国互联网媒体特别是商业网站,是从1998年下半年起,伴随着互联网“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才纷纷开始涉足国内外时政新闻的发布,将新闻发布作为自己的主打项目。虽然在新闻报道领域为后起之秀,但借助技术的帮助,网络新闻报道在时效性、连续滚动报道、全方位报道、多种形式报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突破,令传统新闻媒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与威胁。
网络是一种新闻媒体,这固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网络又具有与传统概念中的新闻媒体很不相同的性质,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在物理世界的表现不尽相同,在网络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暴露出自己的低层次本能,所以对信息需求的内容和品位方面,他们甚至显得更加‘低级’。”⑤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容易表现自己的本能。但对于人类来说,本能的需求,不是人们唯一的需求,更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不过,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成功却极大地启发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操作:谁最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变化,谁的影响力就更大更强!在内容选择方面,网络媒体给传统新闻媒体作出了暗示:谁是成功者或者说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新闻传播内容的网络化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三
新闻传播网络化对新闻事业冲击最重的还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堕沉。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概念,但它对新闻职业规范的某些要求和崇奉的某些原则,却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在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相关自律规范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对新闻学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对自身新闻传统的提炼,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越来越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同,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学术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以下一些内容则为新闻业界、学界所共同确认:
首先,必须坚持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仅要达到事实真实或细节真实,而且必须达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失去了真实,客观便无从谈起,独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其次,必须坚持客观性。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第三,维护媒介的独立性。传媒具有社会责任,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独立,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控制。
第四,要追求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真实、客观、独立地进行传播的基石和前提条件。
在新闻专业主义看来,真实、客观、独立和自由等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支撑、互为条件的概念体系,共同构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大厦。通过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追求,新闻传播获得了作为一个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准入证,并以负责、严谨、深刻、权威而获得社会的信任,新闻界也以此为自豪。
网络诞生以后,原来并未根深蒂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受到了极大冲击。作为一个新兴媒介,网络在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后在快速攻城略地、进行功能扩张的时候,无暇顾及新闻传播业已经形成的规范和准则,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传播的严谨性逐渐淡化。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方向的引导、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纰缪多多。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乃至所有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而这种少严谨、多浮躁的风气,也逐渐侵蚀到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
第二,炒作之风盛行。网络造就了一大批风靡一时的明星,他们通过在各大网站发表奇怪言语或是做出一些自我炒作的行为,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而网络新闻编辑们则抓住这一点,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中刊登有关这些网络明星的相关新闻,以提高点击率。而这些人也常常在传统媒体中抛头露面,频频出镜。
第三,对生活的反映表面化。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