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前踌躇满志的小亮,最近终于犯了难。
学历背景并不算优秀的他,在过去的招聘季里,拿下的offer寥寥无几。要么是看着就不靠谱的小型私企,要么是新人不占优势的无底薪销售岗,好不容易和大公司挨上了边,却是月薪6千、三班倒的审核岗。
室友无奈地开玩笑,别挣扎了,不如咱摆摊去算了,学校门口卖烤冷面的大娘都快财务自由了。
虽然是无心之言,但这话在小亮心里居然还是莫名其妙地掀起了一些波澜。难道除了拿稳定薪水,就没得出路了吗?出去摆摊,会不会真的是个可选项呢?
2023了,摆摊还是香饽饽?
找工作太卷,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工资又实在少得可怜,有些不甘心的年轻人像小亮一样打起了摆地摊的主意。
最近几年,地摊经济一直是一个热度居高不下的概念,只要能在后备箱里腾出一块地方,好像人人都能当上小老板,在商业街旁边的停车场里捞上一笔。随着人口流动和经济的复苏,手头不富裕的大家更是忙不迭地想搭上这趟快车。
行动力强的年轻人,支了个小锅煮康师傅包装同款红烧牛肉面,推个小车在园区门口卖校园时代的淀粉烤肠,挂串彩灯算塔罗牌……可供参考和模仿的摆摊模式层出不穷,社交平台上的博主们甚至会晒出自己的流水,贴心地帮你算出这摊生意的毛利,诱惑着每一个想赚钱的年轻人跑到1688上进货。
还有些更擅长做自媒体的年轻人,把摆摊当成了流量密码。每天换着花样地出摊直播,甚至还找群众演员扮演顾客,用剧本吸引关注转化。以摆摊之名,行自媒体之实,也足以证明地摊经济在当下的受关注程度。
此外,早就有人把地摊创业的优势分析地明明白白:成本低,场地和人工成本趋近于零;业务灵活,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随时转变经营策略;时间自由,想出摊就出摊,卖完了就回家,赚钱的节奏由自己把控。
看见各式各样成功案例后,不少人疯狂心动,甚至打起了全职摆摊的念头。
摆摊和上班,怎么选?
对许多人来说,摆摊也只是缓解自己经济压力的权宜之计,利用工作日晚上和假期的闲暇时间,抱着玩票的心态,能赚一块是一块。
要是真想把小摊上的生意当成自己的主业,其中的压力和风险,还真不是随便可以承担的。
首先,要想摆出一个能赚钱的小摊,一技之长不可或缺,无论是做一种小吃,还是给人看星盘,总要打出自己的特色;
其次,摆摊灵活,也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更大,刮风下雨、城管稽查,总有琐碎的突发情况影响着本来就根基不稳的小生意;
最后,摆摊最初往往新鲜感十足,可当真的开始日复一日的投入时间与精力,用不了多久,摆摊也会变成和上班一样的苦差事。
坐在办公室里拿着固定工资,或许每月收入并不如意,但胜在一个稳定。只要公司一天不倒,自己准时出现在工位上认真工作,就一定有一口饭吃。
诚然,在账户的数字面前,大家早已放下了对职业鄙视链的执念。毕竟如果摆摊真的能轻松挣大钱,自然不存在放不下身段、喊不出吆喝的情况。
摆摊挣大钱的人,依然是幸存者偏差里的那些少数,而摆摊是否能成为可以持续一辈子的事业,想必大多数人都会疯狂摇头。
而对于眼光更长远的职场人来说,个人成长同样是牵绊着他们不放弃职场的重要原因。
在市井小巷里打拼,如果运气好,或许确实可以获得几倍于现有工作的收入,但如果自己已经拥有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目标,那么为了短期内的收入,放弃更为踏实长远的道路,就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回归现实,除了靠摆摊做自媒体的博主们,大多数的摆摊人,依然没法割舍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业道路,只能把它当成工作时间以外的调剂。
你摆的不是摊,是人生可能性
提到工作,大多数人似乎还是会把目光放在它狭义的定义中:找到一家愿意雇用自己的企业或组织,然后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
除此以外的选项,大家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拥有决心与魄力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一份被雇佣的工作给自己带来的稳定性和安全感,是难以被替代的。但“摆摊”还是给了打工人们一个额外的思路和选择。
其实,摆摊也只是一种类比。自己摆摊卖货、做自媒体、兼职设计撰稿讲课…只要是自己拥有主动权,本质上都是不同的“精神摆摊”。
·如果未来的道路悬而未决,那么摆个摊,做点眼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就不会那么焦虑。
·如果是不满足于当下的现状,做小规模创业,学点新技能,认识新朋友,可以增加人生的可能性。
·如果仅仅是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摆个摊,也不失为一种新奇的人生体验。
到底是该选择自己拼出一番天地,还是依附于成熟的企业组织上班,从来都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这事说起来玄,但当人钱包鼓鼓、脑袋满满的时候,就能把自己从焦虑的泥沼中打捞出来。
踏出尝试的第一步,给自己争取一些收入和未来主动权,或许才是“摆摊”最大的意义。
撰稿 | 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