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公共卫生对促进公众健康至关重要,新冠疫情下,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卫体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生命时报》与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设“世界公卫人”栏目,邀请全球专家畅谈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分享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健康事业快速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初步遏制,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从2012年的27420例下降至2021年的15407例,降幅达43.8%。
职业病防治关系着我国8.8亿劳动者的福祉,回顾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突出进展?新时代职业健康的未来路向何方?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进行详细解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 李涛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高阳
本文编辑丨张冕
职业医学与时俱进
职业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什么?
李涛:职业卫生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通过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创造安全、健康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使工作适应劳动者,劳动者适应其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身心健康、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目的。
研究职业健康,是为了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
人们是如何逐步认识到职业卫生安全对健康的重要性?
李涛:人类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
最早发现的职业病与采石开矿和冶炼有关,如埃及木乃伊中发现矽肺。“职业医学之父”拉马兹尼在《手工业者疾病》中记载了50多种职业病。
“职业医学之父”拉马兹尼
18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毛纺工人因接触污染的羊毛兽皮而发生炭疽,陶器上釉、铅冶炼等带来铅中毒。
19世纪初,英国被迫制定有关职业卫生的法令。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建立,将炭疽、铅中毒列为职业病;1925年,制定首个职业病名单,将铅和汞中毒、炭疽列为职业病。
19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使尘肺、金属中毒等传统职业危害加重,还带来了许多新的职业危害,如苯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农药中毒等。
以原子能、计算机和高分子化合物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让许多新的物理因素(X线、原子能、高频电磁波)、新原料(纳米材料)、新化学物质(新合金、新高分子聚合物)、新科技(光纤、超导、激光)问世,给职业医学增添了新课题。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有害因素,一旦强度、时间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
我国职业病防控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卫生健康面临哪些问题?
李涛:受封建统治和殖民主义压迫,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职业危害和职业医学的认识基本处于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基础工业和矿山开采业空前发展,但由于初期忽视职业防护,出现了矽肺、急性及慢性中毒等职业病。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防暑降温、防尘、防毒开始,通过机械化、自动化、隔离操作,推广“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的八字方针,使劳动条件逐年改善,职业病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尤其是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职业病防治工作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的重大转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尘肺病报告病例明显下降,常见的化学物中毒基本消除,职业病危害得到明显控制。
国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提高了职业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水平。职业卫生科学研究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职业病防治技术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李涛: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落实政府、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四方责任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健康司发布的信息,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发布《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职业病防治总体目标,设置11项量化指标及4项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机构建设指标,明确了8个方面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