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红楼里的三春指的是什么呢?贾惜春的生父到底是谁?难懂的三春!不存在的第四春!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贾府的几个姑娘,为啥以“春”、“红”、“香”、“玉”等艳字入名呢?贾雨村不明白贾府乐此俗套的缘由,冷子兴给出了答案!
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却原来,贾府的源头,开元之初,与大姑娘贾元春有关,且看作者又是作画,又是写歌词,寥寥几笔,就勾画了贾元春的一生。
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红楼梦》故事里,“三春争及初春景”一句,是说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这三春不及元春吗?还是说三个妹妹以姐姐元春看齐,努力赶上她的脚步呢?据兴儿等所有人口中所说,似乎元春确实是贾府的无上荣光。
兴儿拍手笑道:“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
《红楼梦》故事里,“三春争及初春景”一句,甲夹批:“显极”是几个意思呢?三春真的是指留在贾府的三个姑娘吗?而说到贾府最惨的姑娘,人人心中的答案都是贾迎春。
《红楼梦》故事里,豪门千金贾迎春多惨?邢夫人嘲笑她哥嫂不管她,王夫人劝她认命!
首先是贾迎春还在闺阁中,就已经被自己屋里的乳母一家子欺负,但是,她却任由对方肆意妄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便是贾探春替她出头,她也不领情。继母邢夫人也不管她,还要嘲笑她没人管。
邢夫人见他这般,因冷笑道:“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
等到二姑娘出阁,偏生又嫁给中山狼孙绍祖,回家找王夫人求救,却被婶娘无视,只劝她忍耐,说贾家现在已经今非昔比,老太太年纪大了,知道这事,也无能为力,只会气坏了身子,倒是晚辈的不孝了。
王夫人只得用言语解劝说:“已是遇见了这不晓事的人,可怎么样呢。想当日你叔叔也曾劝过大老爷,不叫作这门亲的。大老爷执意不听,一心情愿,到底作不好了。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
再看贾惜春,她和宁国府的贾敬、贾珍完全没有任何交集,连贾敬的葬礼都没有出场,怎么看都不像是贾敬的亲生女儿,加之贾惜春和尤氏说的断绝关系的一段话,真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惜春冷笑道:“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关于贾惜春的身份,我们应当从她的名字里去寻找答案。何为“惜春”呢?可惜了,春天没了!音同偃旗息鼓之息,音同熄灭、熄火之熄。意思就是第四春压根不存在,正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花木全无了,白杨村里守墓人之寓。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所以,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三春”,大部分时候指的是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其中的第三春探春还是无香的海棠,倒不再是鲜花了,直接成嫩柳了,因为当时已经是连玉都没了,正所谓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即流离失所的世界,九州之外的十州,唯一的一抹红。
没错,三春指明末清初华夏汉人的三个时期,元春指崇祯时期,迎春指南明时期,明妃出汉宫,茉莉串花之寓,探春是明郑时期,第四春是不存在的,惜春是朱明后裔,说她生父是贾政,也没啥问题,出身宁国府,仅仅只是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缘故。
至于元春判词里的三春,三是多数的意思,大抵是指南明四朝也好,明郑政权也罢,比起大一统时期的崇祯朝,都已经是大势已去,穷途末路了。《红楼梦》与《桃花扇》一样,写的都是明亡清兴的舆图换稿之事,真真是一曲怀金悼玉的《哀江南》。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