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和教育,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着市场经验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以及创业能力限制,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风险和压力。为此,在“双创”背景下,高校要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向,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与企业加强合作,开展多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真正形成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双创”的内涵和价值
(一)“双创”的内涵
“双创”全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来的,后来又进一步明确了“双创”内容与要求,其中强调:“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其目的是让更多人富起来,真实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也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为此高校要根据“双创”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二)“双创”的重要价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后,创业、创新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其主题也是围绕企业和个人来讲的。李克强总理说:“高手在民间,破茧就可以出蚕,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清障搭台。”“双创”是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平台,为民众就业开辟道路。其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方便民众创业注册;用活、用好政府资金,提供众创空间,为能人和有梦想的人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减税、免费等政策支持让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放宽思想,积极行动。“双创”的本质就是政府调控和带动就业,从根本上来看,更有利于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企业的人进行创业。但是对大学生来讲,却存在着就业难和资金难问题。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一)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创业知识,他们对社会中的创业者和成功的企业家比较敬佩。在“双创”背景下,促进了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深入了解,并形成了一定创新创业意识。西南林业大学2019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7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自己创立了一份事业,并有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这就充分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概念、价值和意义认识得较为清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拥有许多创新的小点子和小项目,并有强烈的欲望去进行实践。
(二)具有明确的创业目的
大学生群体创业目的主要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思维中会出现很多创新的项目,他们的创业目的很明确。西南林业大学2019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还有2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可以自己掌握时间,同时比较自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自主意识强,“双创”的提出孵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创业园,这样就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支持。
(三)具有一定的创业风险意识
创业意味着开辟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新的领域必然有风险,同时还会受到传统行业的影响,还有大企业垄断的风险等。学生要正确认识到创业的困难与风险,才能真正成长。以西南林业大学2019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属于正常现象,并认为创新需要学习与实践,这样正好可以锻炼自己成长、成才。这就充分说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风险意识,能够正确对待创业风险,这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验不足
大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依靠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等,具有了一定的创业能力,但是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环境,他们的创业能力还是达不到创业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产业的分析不全面、不深入。例如,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的学生,85%的毕业生是到消防局、消防公司、建设施工单位工作或选择进一步深造等,而直接创业的机会不是太多,特别是消防公司投资巨大。在校期间,很多学生都有顶岗实习的机会,也曾和有经验的创业者进行交流、学习,但是他们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与有经验人士相比就会显得不足。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进而很难对市场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创业行业选择上就会产生误判。再者,大学生的创业常识也是缺乏的,他们虽然知道一些公司注册知识和手续,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就表现得很迷茫,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二)创业计划和项目不科学
大学生创业计划存在着会脱离社会实际,甚至是行业发展情况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他们对创业项目的选择不科学,甚至是没有创新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创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往往是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导,项目设计和构思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动态不能完全契合,对创业的社会调研、数据采集等没有认真去做或者没有条件去做,对后期经营发展的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考虑得更少。而从创业项目内容看,也没有技术的创新,很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是一些淘宝店或一些生活服务类,同类项目太多,导致创业的竞争力不强。
(三)创业方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以合伙人的方式进行,这样虽然在创业方面能够减少压力,但是合伙人大部分都是大学生,甚至是同一专业的朋友,他们对网络、软件等技术领域关注得不多,主要关注一些服务行业,特别是资金投入少、创业压力小的行业。由于合伙人知识结构和经验趋同,他们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分歧,最终导致散伙。
四、“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对策
(一)为大学生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从而形成创新创业的能力。首先,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学校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确为创造社会创造、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为此,就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并把创业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真正创新和创业。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创新创业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其次,要对创新创业进行宣传,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社会成功企业家、自主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宣传,对其典型事迹进行挖掘,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再次,积极开展类型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培养和释放。例如,我校消防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在学校第九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创立消防培训学校,取得了西南林业大学第一名的成绩,提升了创新能力。最后,加强对具备创业条件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进行潜能的挖掘及技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以社会活动为基础,成立“创业教育”团队,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创业服务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条件。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可以对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创业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提供相关服务。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但是学校普遍存在着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业平台孵化不足、创新创业课程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不能受到科学的指导。对此,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聘请成功企业家和创业人士来创业园进行指导,并担任创新实践导师,同时还要考虑导师的思想品德、服务与责任意识,通过讲座、结对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例如,对消防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校邀请消防局的技术人员给学生开展专业知识的讲座,邀请消防公司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学校也要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由创新创业导师引导他们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与实践,促进他们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丰富,让他们在交流与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生要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经验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还要进行深入的实践。高校要构建和提供平台,让大学生将课堂文化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从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构建实践活动平台,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群体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办企业中进行锻炼。高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积极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科技产品设计活动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还要进行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并打造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由于创新创业项目有限,大学生盲目投入创业中,导致成功的几率下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不足,需要高校进行反思,需要充分利用高校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孵化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