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4月14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介绍《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王贺胜:大家知道,医改成功与否,很重要的在于建立五大医疗卫生制度。而五大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在分级诊疗制度中,我们重点有两大抓手:一是医联体建设,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以,医联体的工作确实非常重要,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医改以来,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展了医联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相关工作,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0%以上,逐步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模式:
一是以深圳罗湖医疗集团、江苏镇江康复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二是以安徽天长为代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三是以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联盟为代表的跨区域专科联盟。由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提升疾病救治能力。
四是以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网络为代表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由公立医院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通过不懈努力,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患者就医流向逐步变化。2016年,全国各类医联体上转病例近千万例次,同比增长62%;下转260万余例次,同比增长117%。二是通过医联体内下派专家、技术扶持、人员培训以及设施设备支持等多种方式,使基层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在临床技术、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和消毒供应等方面,实现了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享、服务同质。通过规模和倍增效应,提升了诊疗水平,降低了医疗费用。四是通过完善财政、价格、医保等配套政策,医联体上下贯通的互动衔接机制初步形成,推动构建了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在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对各地现状进行调查摸底,总结借鉴地方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起草形成了《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将印发执行。总的看,推进医联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同时,促进了医疗与预防、保健相衔接,使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可以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逐步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
二是符合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通过建设和发展医联体,充分发挥区域内三级公立医院的牵头引领作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可以逐步解决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群众基层首诊、就近就医。
三是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不断推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以医联体建设为突破口,可以逐步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吸引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资源下沉基层,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件”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