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于网络
↡
01
过去这一周,心里很不平静,先是科技大牛霍金的离开,后是商界大佬李嘉诚的「离开」,最后是文坛怪杰李敖的离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英文「leave」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是「离开」,然而却具有不同的涵义。霍金和李敖的「离开」是去了天堂,而李嘉诚的「离开」则是退休,去养老了。
难怪老外学中文有时候会学到「内心崩溃」。
春天,本不是一个告别的季节,相反,应该是个勃勃生机的季节。然而,在这一周,我们看到的却是它的反面。
无论怎样的大牛,都战胜不了时间,这是一道黄金法则。在自然中,强大如恐龙,也在地球上消失了。在社会中,曾经无比强大的帝国,最后都衰败,让位于新主。
偶像个人在历史舞台上消失,给世人留下诸多的遗憾,然而,科技在继续,商业在继续,世间万物都在生生不息,自然演化,这不是鸡汤,这是「道」。
又想起上周多家媒体报道的百度贴吧事业部总经理胡玥离职的事情。
本来,这样的离职事情,见得多了。然而,胡玥离职,却使我想起贴吧曾经的辉煌,一个曾经无比风光的产品,到如今这样的境地,不由得让人深思。
进而想起我大学时玩的BBS。从BBS到贴吧,基于兴趣的网络社群,历经二十余载,也是生生不息,不断演化的过程。
02
早年间上网,BBS几乎就是所有的快乐时光。那个时候互联网并没有开始流行,我们接触的网络,是纯文字版的。BBS名曰电子公告牌,存在于教育网内,基于的网络。
机房资源有限,我们甚至逃课去玩BBS。各大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BBS站点,比如清华的「水木清华」,北大的「北大未名」,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我就读的西南交大则是「锦城驿站」。
这些BBS的版面几乎一致,板块都差不多,出自同一个模板,差别比较大的除了名字,登陆图案,最重要的还是人气。各个板块都是基于兴趣的,比如「时事论坛」「校园快递」「绿茵足坛」「情感交流」「文学天地」「诗词歌赋」「史海沉钩」……
而那个时候的所谓「上网」,就是混迹于各个论坛,发帖或者围观。每个版块都有版主,负责维护整个版块,通常是由比较活跃的人士组成。由于都是匿名,所以大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取的名字也就千奇百怪,签名档里也妙趣横生。早年间我常用的网名是「后土豆时代」,取出这个名字后,自鸣得意了许久……
版块里发帖的内容不一,有原创的,也有转载的,除了看原贴,评论也是很值得看的。
教育网的BBS,因为注册的都是在校大学生为主,这些人有时间,有才华,所以非常的活跃。通常,理工科的学校的站点比偏文的学校的BBS人气旺,比如国内比较火的就有「水木清华」「白云黄鹤」等等。
03
在互联网走向大众以前,教育网BBS非常的火。
BBS这种形式,通过兴趣的分类,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只要你有点兴趣,就能在里面找到属于你的社群,和一些小伙伴交流,无论是作为主角还是配角。在这里,有资讯,有八卦,有互动,有故事……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经常玩两个小时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最后都是在机房老师「下机了」的催促中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教育网BBS虽然火,但是也有以下几个不足:
1)过于分散,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站点,局限性比较大,跨学校访问的学生还是比较少,所以流量有限。局限于教育网内,更是无法做起规模。
2)管理比较松散,都是业余人员来管理,只是提供了学生交流的平台,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没有一个组织去主导。
3)没有想过商业模式,完全就是早期网络发展的思维,基本就是一个字「玩」。
所以,这种原始的只有文字的基于兴趣的社群平台,只火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只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当新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它虽然还有用户,但是已经成为非主流社群平台了。
04
进入2000年以后,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流行,HTML页面以其彩色的页面且结合了文字和图像,迅速成为了主流的网络。这个时候,中国的网民开始迅速增加。
这种背景之下,有些BBS也推出了网页版,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习惯,用的人并不多,用得多的还是客户端登陆。
这个时候,出现了著名的「一塌糊涂」。这个BBS网页版浏览用户很多。它具有民间性质,具有开放性,在2004年9月13日关站前,一塌糊涂BBS逐步发展到800多个讨论区,注册用户超过30万,最大同时在线人数21390。用户群主要为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生、研究人员、教师及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各行各业的高校毕业生。
我记得当时看到里面有个版块叫「烟民空间」,顿时觉得其了不起。身边喜欢抽烟的朋友众多,他们听了后也爱上了「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最终还是关停了,火了一阵子就销声匿迹。
这个时候,闻名遐迩的「天涯论坛」崛起了。不同于之前的BBS,天涯是放在互联网上的论坛站点,注册面向所有人开放,而且服务器因为在互联网上,访问速度快,兴趣版块众多,多到连华为都在上面有一个专门的版块,经常爆料一些外界不为所知的新闻八卦。
天涯上比较热闹的有热点事件讨论,还有长篇连载。在专门的网络文学平台推出之前,天涯一度是文学爱好者阅读网文连载的一个重要去处。
天涯,将BBS这种论坛形式真正的推向顶峰。它和之前的BBS版面基本没有差别,只是兴趣版块更多了,注册用户更多了,同时在线用户更多了,当然了,它的后台服务器也强劲多了。
天涯火了,然而,也仅此而已。坐拥庞大的用户数,却在商业上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成功,这一直是一个遗憾。
再去看现在的天涯,都不太想说什么了。机遇稍纵即逝,互联网就是这么残酷,能让你迅速的成为流量的巨人,但是也能迅速的将流量带走。
05
贴吧崛起了。
和BBS论坛这种形式相比,贴吧骨子里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基于兴趣,形成一个个社群,然后成员在吧,类似于BBS的版块里互动交流。
然而,贴吧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吧由用户自己创建,自己形成兴趣部落。其二,它的爸爸叫「百度」,百度搜索给贴吧导流,这是其他任何平台都是没法比的。
由于用户可以自己创建贴吧,所以其数量远超天涯,其用户数在百度搜索的带动下迅速攀升。它的版面和BBS一个模子相比,更加美观,而且文字图片视频一起来,吸引了无数新网民,而这些新网民迅速的成为了网民的主力军。
贴吧,成为那个时代的现象级产品。贴吧,也成就了曾经的百度红人李明远。他2004年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百度,作为百度贴吧首任产品经理,打造了全球最大最热门的中文网上社区,使当年百度贴吧的流量占百度流量的比例从1%提升至11%。
在巨大的用户基数和流量的情况下,贴吧成为了娱乐明星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的又一个平台。
贴吧这么好的产品,本来可以好好的成功的,但是却在商业道路上走偏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血友」事件。
「血友」事件,是贴吧的分水岭。
当然了,看到后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的崛起,即使没有「血友」事件,贴吧估计也会走下坡路。只是这个事件让贴吧背上了道德的镣铐,使它跌落得更快了。
06
贴吧的衰落,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互联网世界的变化。PC互联网时代结束,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微博,微信,知乎,豆瓣,还有无数的APP自带论坛。
这些新的工具,一方面带走了KOL,而KOL就是流量,是各个平台争夺的对象;另一个方面,平台通吃的局面被打破,一个大而全的兴趣平台被切割,明星带着娱乐八卦去了微博,微信由于巨大的黏性通过其公众号带走了巨大的流量,微信和QQ的各种群形成了私密的圈子,兴趣圈子比较专业一点的人的投奔了知乎,而文艺青年则投奔了豆瓣。
而各个和兴趣有关的APP,大部分都自带自己的论坛,体育的,旅游的,财经的,在APP内部就完成了交流互动,不需要到专门的平台上去交流。
KOL走了,围观者走了,流量也走了,贴吧还剩下什么?
互联网已经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兴趣社区了,各种兴趣的爱好者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兴趣永远是吸引人气的武器,然而,爱好者都「各找各妈,各回各家」了。
爱好相同的人依然自然的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集的地方,分散在互联网不同的角落,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有一个庞大的「中心」。有点意思,说起来好像有些「去中心化」的特质了。
这是互联网自然发展的结果使然,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使然,这种发展无可阻挡。
只能感叹,在这个阶段负责贴吧这个产品,纵然有再好的想法,再强的能力,想扭转乾坤,也是无比艰难。
辞职,是一种解脱。
07
BBS衰落了,贴吧衰落了,兴趣的社群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前有一个明确的组织,一个明确的聚集地,就如同一个大咖啡馆,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现在,则分化成无数个小咖啡馆,然后这些咖啡馆分别在不同的地方。
人多少是有点爱好的,这一点不会消失,基于兴趣的网络就不会消失,无论是从线下,还是线上,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多个产品,无论是一个社群还是多个社群。
这种社群散落在无数个产品中,具有几个特性,这些特性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1)核心是共同爱好
(2)圈子文化
(3)有意见领袖
(4)有粉丝
(5)内容很重要
评价指标还是那些:
(1)人气
(2)流量
(3)活跃程度
从BBS到贴吧,纵观二十多年,兴趣能够聚集人气,但是,有一个问题比较难解决,那就是「然后呢」。如果光有人气,看不到商业模式,解决不了如何变现的问题,最后在「免费」的久而久之之后,那自然就是「没有然后」了。更何况人气这个东西,若非持久经营,则难以长久,平台如何维护用户免费持久经营的热情?所以,一旦有更好的平台,自然离去。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BBS无数,论坛无数,贴吧甚至背靠大树,最后都说不上成功。
路在何方?前面迷雾茫茫。
➫
#社群招募#
《刘兴亮时间》核心用户群正在招募中!该群是我和大家互动交流的社群,在这里你可以遇到互联网圈的各种大咖,更能和各界人士一起探讨有趣的热点话题。
加入方式:公众号内回复【凉粉】俩字,然后将会自动回复详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