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色基因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作为党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工作平台,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多年来聚焦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勇担青春使命。在创业阶段,对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改革开放后,为解决书荒、引领思潮、稳定思想进行了积极实践;进入新时代,在守正出新、改革发展方面进行了固本创新。而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而美、浅阅读、小确幸的故事开始让位于富有含金量、高浓度、大纵深的中国故事,这家有着70年风雨历程的老牌大社又将如何施展拳脚,呼应新时代的召唤?(“红色基因”系列报道链接:本报6月29日第10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用文学传承红色血脉反映时代精神》《商务印书馆:传承百年文脉 赓续红色基因》,7月2日第6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融会红色出版基因与学术出版传统》《中共党史出版社:深挖党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
“从出生看,中青社就是根正苗红的。”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皮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1950年,青年出版社成立之初,即定位为团中央指导下为青年服务的出版社。1953年与开明书店合并,更名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与中国青年杂志社合并,更名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期刊界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红色期刊。98年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创办。这个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3年的杂志,接过了《新青年》的接力棒,成为引导中国青年跟随中国共产党走向光明的马前卒。杂志首任主编是著名革命家、青年领袖,时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恽代英。毛主席曾先后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故居的床头柜上,还摆放着1976年出版的第10期《中国青年》,毛主席直到去世前还在关注这本刊物。在《中国青年》办刊史上,曾宣传、树立了一大批具有新中国精神风貌、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青年典型,如雷锋、王杰、张海迪等。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潘晓来信,引发“人生观大讨论”,与“科学的春天”“真理标准大讨论”同被视为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都曾为《中国青年》题词。胡耀邦同志明确概括过《中国青年》杂志的特点:“《中国青年》并不是一般的刊物,而是充满着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刊物。那么它就应该有思想的权威。这就是我们杂志的个性。”
1985年第1期《中国青年》发表了《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一文,宣传报道了时年31岁、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还为《中国青年》撰写文章《知之深,爱之切》,并给《中国青年》的编辑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现在还保留在中青社的档案室里。
创业期: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新方式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而此处传达出一个信息: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主要工作。
创立不久的青年出版社开始创造性地研发图书。创举之一,是第一次将个性化的创作与社会化生产紧密结合,把个人感受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紧密结合,把广大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工人、农民、战士等作者队伍与专业化的编辑出版队伍紧密结合,在短时间内探索出一条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方式的新路。《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一批高扬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优秀长篇文学作品,在这个阶段集中涌现,被誉为“影响三代青年的红色经典”。《红旗飘飘》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大型红色丛刊,被誉为“红色经典的滥觞”“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首次出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一批经典作品;1963年还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李自成》,出版后得到毛泽东的肯定。这些历久弥新的图书一版再版,多已列入国家常备书目。其中,《红岩》至今印行178次,发行逾千万册。
不难发现,创业期中青社的思想教育读物,以提倡共产主义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辩证唯物的科学思想方法为特征。思想修养读物代表名作有《平凡的真理》《思想,情操,精神生活》《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谦虚与骄傲》《青年修养通讯》《青年修养十二讲》(发行均在200万册以上)。青年英模故事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故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革命回忆录与烈士诗文有“红旗飘飘丛书”、《革命烈士诗抄》、《革命烈士书信》等。
复业期:引领青年思潮
改革开放后,中青社为解决书荒、引领思潮、稳定思想作了有益探索。典型的事例包括该社以“青年文库”为主干工程,面向中等文化程度的大多数青年,推出了《毛泽东思想原理讲话》、《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发行340万册)、《通俗哲学》(发行252万册)、《形式逻辑简明读本》《简明科学技术史话》以及《闪光的生活道路——张海迪事迹》等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在社会影响力层面,中青社出版了《中国三峡百景图》《南明史》《白门柳》《梅兰芳全传》等既叫好又叫座的畅销品。其中,《闪光的生活道路》当年发行超过500万册。这一时期,中青社还创办了《青年文摘》《青年文学》等影响巨大的杂志,《青年文摘》至今仍是发行超百万的全国十大期刊,从《青年文学》中走出了铁凝、梁晓声、刘醒龙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同时,该社最先提出变“书籍装帧”为“书籍设计”的理论,培育了吕敬人、邓中和、吴勇、马惠敏等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设计师,引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装帧革命。
兴业期:文化出版创新性+稳定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把文化出版的创新性与稳定性结合在一起,对于今天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保持主流出版在青年思想领域的“稳定器”作用,更具现实意义。皮钧觉得,当下的青年,思想水准包括国际视野都相对丰富,甚至文化视角都开始“平视世界”。“他们需要的是高水平、高质量、有大视野的出版物。出版人要善于挖掘纵深感的时代大故事,为青年人提供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分析框架、调查框架、认知框架、表达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近5年,中青社积极践行“转场升维”战略,坚持关注青年、为了青年、引领青年。该社推出的《成德之道》《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贺拉斯诗全集》《人世间》《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数百种图书,在全国性图书评选中获奖。特别是近年来,在团中央书记处的指导下开发的“新时代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文库”“新时代青年少年成长文库”“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杰出人物的青年少年时代文库”“新创业史文库”五大文库,显出生机活力。可以说,面对守正出新的新时代要求,中青社从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多方面需求出发,在出版文学读物、思想教育读物、各科知识读物及青年刊物上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创造了“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中青品牌。
新探索期:中国元素,国际表达
2019年1月完成改制,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字头”“青字号”的以文化出版为主要方式、承担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时至今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依据自身优势、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进行全向度的调整。”皮钧说。
实际上,在国内出版圈,中青总社是率先提出从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通过本土化、通俗化、商业化战略的企业。经过多年探索,中国青年出版社(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以“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蹚出了一条中国高端图书品牌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成功路子,并获国际市场认可,连续实现盈利。目前,中青国际已先后出版500多种图书产品,产品成功率与投资回报率均高于欧洲本土艺术出版社的平均水平。如今,中青国际合作伙伴范围从英国拓展至欧洲多国以及北美等其他地区,在全球有50多家合作伙伴和代理商,合作形式也从项目合作逐步深化至资本合作、战略合作。由于中青国际多数出版产品面向高端读者,甚至被西方同行称为“奢侈品级别的图书”。此外,中青国际还与合作伙伴在英国推动了“中国书架”项目落地。
中国故事2.0时代:迎接全新国民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复兴故事、中国道路故事、中华文化故事、文明交融故事、和平发展故事等。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逐步提升,随着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尤其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而美、浅阅读、小确幸的故事开始让位于富有含金量、高浓度、大纵深的2.0时代中国故事。”皮钧认为,2021年不仅仅是建党百年,更重要的是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节点。“2035年,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出版需要服务于这个目标,这意味着行业的创新性要大于继承性,我们要塑造能够承担社会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人。”皮钧反对那些随意拔高、空洞无物的故事,希望在真正波澜壮阔的时代,“培育与之相称的讲故事的范式与水准”。正如中青总社出版的梁晓声力作《人世间》之所以能够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是因为其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在皮钧看来,当下的青年人更加包容、开放。未来,有可能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国民形态,开启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面貌。“需要更高水准的文化呈现,出版人的准备工作也要跟上。” 他并不认为,互联网的发达,全民都会陷入浅表阅读潮流中。“那些真正能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青年人,会更加关注深度阅读。出版人需要致力于沉浸式的精神阅读、高质量的出版,努力探索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青年人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皮钧理想中的出版范式,是国家正在谋划的“复兴文库”。“这个逻辑非常重要,把人类历史已有的伟大成果,用出版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社会基本共识,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也是出版的本质。”与此同时,技术带来颠覆性的行业形态。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进军大数据、人工智能、资本市场、先进技术装备领域,中青总社近年也积极探索,发布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开发“狮小青”人工智能项目,推广“现代纸书”RAYS系统,开发“中国艺术在线”数据库,不断开辟网络时代的新增长点。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40年来,中青总社投入到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时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引领青年文化的全新格局。谈及未来5年的发展计划,皮钧表示,时至今日,可以用“三个不变”与“三个变”来概括中青总社的发展。三个不变: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出版导向不变;第二,出版人的使命与情怀不变;第三,专业出版的水准和服务青年的水准不变。而最大变化也是中青总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青年在变化,出版环境在变化,出版机构的运行方式在变化。对此,皮钧表示,中青总社将一直秉承与时代同脉动、与国家同感知、与人民同命运的出版风格,不断推出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跟上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