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是全球最大产业之一,年支出总额占GWP(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约1/10,且这一比例将持续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健康产业相关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大健康产业将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支撑。为此对各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通览,便于快速纵观世界整体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本文对美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简要概述。
一、美国大健康产业界定
在私营医疗制度下,美国的健康产业可以定义为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包括制药、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制造业等)、医药商业(包括医药批发、医药零售、医疗器械流通等)、医疗服务(包括医院、门诊等)、保健品(健康食品、有机食品等)、健康保健服务(医疗保险等)等领域。
美国的医疗健康制度以私营医疗体制为核心。美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大多由私人和家庭支付,占全部健康支出的57%。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联邦医疗和联邦医助项目覆盖了43%的医疗支出。
图1:美国健康支出比例
二、美国大健康产业环境分析
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药物相关制品的监管严格,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趋于严苛,新的医疗改革法案对健康产业各个相关行业影响巨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药物相关制品的监管严格得到同业认可,但其审批周期较长也为健康产业带来较大的监管风险。美国颁布的研发税收抵免优惠政策促进了健康产业对研发的支出,但是该税收减免政策并非永久性的,需要每年都进行重新进行批准得以延长;与此同时,补贴政策也更加严苛,获得政府补贴难度越来越大。
自由贸易环境和高度的专利保护意识对健康产业影响巨大,成熟的投资体制也为健康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降低了专利权的授予门槛,可能会导致化学药通过获取和变相延长专利期限的方式;提高药物售价,进而影响这些药物的流通和获取。美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成熟的投资体制为健康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为科研成果市场化提供了方向,但资金向中国、印度等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新兴国家流动成为趋势。
经济环境。2017年全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增幅比2016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7年,美国年中总人口为32585.4万人。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为5.77万美元。
美国老龄化的加速以及消费者对于健康相关产业和产品的了解和接受度,促进了医疗健康产业发展。55岁以上的美国人在2030年将会增长一倍,从6千万(占美国人口的21%)增长到1.076亿(占美国总人口的31%)。美国消费者对于健康相关产业有更多了解,对健康相关产品接受度更高。
社会文化环境。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健康意识都极强;美国的饮食,以高热量为主,关注营养摄入。
医疗科研机构发达,基础学科的发展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美国的医疗研究机构数量居世界前列,拥有许多世界顶级的医疗领域专家,为美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生命科学、材料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美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
到2015年,美国占国际医药市场支出的份额将从2005年的41%下降到 31%,而位于国际医药市场支出份额第五名的欧洲的国家同时也将从20%下降到 13%。同时,17%高增长新兴市场将有中国引领,到2015年它所占份额将从 2005 年的12%上升到28%。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消费国和生产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美国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领先世界,主要得益于其长期不懈的巨大财政投入和雄厚的知识储备。美国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多年的原始创新和知识积累,为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带来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医疗服务体系协同化趋势加剧。1989~2009年美国医院数量变化不大,但集团化医院数量增加很快。集团化有多种模式,其中最普遍的有两种:
一种形象地说是“连锁化”模式。其特点是医院之间相对独立,每家医院有自己的董事会和院长,院长既对医院的董事会负责,同时也对集团董事会负责。但集团内实施统一的财务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如哈佛医学院所属两大医疗集团之一的“伙伴医疗集团”,以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和妇女医院等大型医院作为住院医院,并与社区医疗中心和个体执业医生组织通过合同建立联系,组成一个整合型的医疗服务系统。这种方式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弥补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同一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之间的信息孤岛、服务孤岛、盲目无序竞争等碎片化管理弊端,同时集团也可以提高与医疗保险机构谈判的主动性和筹码。
另一种是“集团化”(一体化)模式。如贝斯以色列医院集团将原来五个医院的外科整合成一个大外科,便于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紧密合作。目前这两种模式都在改进完善之中。
目前美国的健康保险已经取代医疗服务成为整个健康产业链中的核心。健康保险自身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完成了由传统的“被动支付型”向“主动管理型”的华丽转身。据报道,在美国,整合了“健康风险管理”服务的主动管理型健康保险已经占据了3/4的市场份额,并在二、三十年内迅速产生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主动管理型健康保险是保险公司为了摆脱由于医疗费用迅猛增长导致保费增长及赔付率升高这一恶性循环,而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的现代健康保险经营模式。
主动管理型健康保险的核心是保险公司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健康风险管理服务。财富全球500强中5家主要经营主动管理型健康险的公司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业务收人均保持持续增长,其中4家公司在500强中的排名还有所上升。主动管理型健康保险公司不但经营业绩良好,而且成长十分迅速。
四、经验借鉴
强大的健康产业研发政策扶持。美国制药业、生物科技等行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居于领导者地位,这与政府对研发的大力支持有关:美国著名的研发税收抵免法案从1981年即开始实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提供了很大的动力。政府政策支持带动整个社会对健康产业研发投资的增长,形成了良好的研发投资环境。美国联邦政府一直保持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力度,作为直接领导和开展各类生物医药科学基础研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得到了联邦财政的强力支持,是除国防外获得政府财政支持最多的科研单位。
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美国的医疗体制建立在私营医疗的基础上,医疗资源几乎全部由市场配置,辅助以公共医疗资源的供应,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使得资本进入健康产业的通道畅通,促进了产业发展。与之相比,非市场化的医疗体制使得中国的医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一方面是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医疗健康相关人才的收入不高:虽然部分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束缚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商业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美国的医疗保险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钱袋子看门人:健康产业的再分配几乎都是由医疗保险业实现的,保险公司收取一定的保费支出,为投保人选定医生和相关医疗机构,利润的驱动使得其通过与医院的合作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了成本节约度;另外,在与医院的合作中严格划定好诊疗程序和相关收费标准,有利于医疗资源的社会化配置的优化。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还停留在简单的医疗赔付制度上,没有根据医疗保险特点进行深耕,整体收入规模也偏小。未来商业医疗保险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业深耕,如可推出针对高收入群体或老年人的特殊医疗保险,从保险延伸到服务,创新模式,深耕市场。
美国没有“看病难”问题得益于美国全科医生制度。美国将全科医生制度称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守门人”制度、医疗保险基层就医首诊制度。规定所有参加医保人员患病后必须接受全科医生的首诊,在全科医生诊断之后再向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转诊。全科医生充当了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的工作以预防保健、简单疾病治疗、慢性病治疗、持续跟踪治疗为主。但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方,全科医生的作用会大大提高,他们除了看病治疗外,有能力的医生可以在符合其诊疗范围内做手术、接生、处理急诊以及心理卫生、公共卫生等基础医疗工作,还可能负担起社区的卫生教育、疾病管理、疫苗接种工作,对社区居民医疗保健极为重要。
美国全科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数的60%,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一个全科医生一般签约3000个左右社区成员。签约成员和全科医生的关系密切,成员有任何疾病一般都会首先向自己的全科医生询诊,全科医生对签约成员全程服务,如有需要,可以邀请专科医生会诊,但最后如何诊治由全科医生而非专科医生决定。全科医生根据诊断和治疗情况,决定是否转诊。
综合来看,美国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内相关医疗政策、金融、行业体制的健全。其中商业态势与医疗机构的高度融合为大健康产业顺利市场化提供了畅通的内外环境,提升了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吸引力,为各类资金进入及大健康产业链的细化提供了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