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禺】
在汇率、通胀等因素影响下,按美元计算,中国2022年GDP降至美国的70.7%,2023年一季度降至美国的64.3%。这组数据似乎预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一些人士担忧,按这样的势头下去,中国GDP总量短期内超过美国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更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如果不能恢复高速增长,将在国家安全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国家安全与国防工业综合实力基础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此有必要对中国经济中更为坚实的一些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对照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当前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若进一步剖析,首先会看到,其中以农业、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占比已经很低,这和二战前那个即将晋级世界霸主的美国已截然不同,当时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份额的30%以上,相当于英国、德国和苏联的总和。而今天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也正好是30%。
其次会注意到美国GDP的大头是服务消费。美国GDP总量的接近7成是私人消费支出,其中美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占GDP总量的45%,是实物商品消费的近2倍,而其中的绝对大头又是虚拟房租和物业、医疗、金融保险这三项服务。美国人用高价格交换医疗、保险、法律、教育等服务,这构成了其他经济体难以复制的经济“场景”。
以医疗为例,中美两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比较接近,中国近年甚至已经反超,但美国4.3万亿美元医疗支出占了GDP总量的18%,不仅远高于中国的6%,也远高于预期寿命更高的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10%至12%的水平。这些支出或直接从美国居民的口袋里掏出,或通过政府税收和医保计划,间接取之于民。
在剔除了药品等实物商品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美国居民的支出占GDP竟也高达10%以上,美国医生享有比国外同行更高的收入,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能水平更高。巴菲特将掏空美国人的身体和财富的医疗支出,称作美国经济的“绦虫”。
美国的医疗服务能撑起这样庞大的经济活动,这样的场景不可能发生在中国,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场景壁垒”,意思是由于各种无形的制约叠加,造成经济场景拥有了更高门槛,难以被简单照搬。中国医疗行业中形成场景壁垒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针对该行业设置的一系列约束。
中国有1600多家顶尖的公立三甲医院,要以3亿农民工也能够承受的价格提供医疗服务,这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这种“压价”,就是对中国医疗场景的刚性约束。对场景的每一次约束可能导致新的演化,如腐败在医疗场景中进一步滋生,于是新的约束又可能施加,如不久前“每天一个院长”的反腐风暴。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医疗场景受到刚性约束的特征最为明显,为确保病毒危害显著下降前高危人群的健康,中国长期坚持了大范围的免费疫苗注射和核酸检测,这一场景是全世界的特例。
中美医疗场景之间的壁垒,决定了这是无法用GDP比较的两种经济。以医生的收入为例,一个美国医生的最低年收入,如初级家庭保健医生,也有24万美元。上海一位顶级胸科医生最近喊话了李佳琦,他上月开了近80台手术,门诊大约400例患者,平均每台手术收入低于500元。相比之下,一位美国专家的单场手术费可高达数万美元。中国医生难以将医疗服务交换为美国同行那样的巨大财富,而灰色收入则无法被计入经济核算。
从各级政府到各行各业,无数刚性约束规定了中国经济的场景。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表述为例,“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些约束下,中国的发展必然要创造自己的独特场景,与许多预测家的想象不同。
忽视了这些约束,就会引起这样的惊叹:为什么美国大学生欠下1.8万亿美元学贷(和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是一个数量级),而中国培养出4500万工程师后,决心整治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为什么大麻、**和**业能合法创造GDP的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而中国甚至制止有害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蔓延?为什么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如此迅速,让中国已经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经济放缓让一些西方媒体开始担心自己的“国家安全”,并预测中国会“做坏事”,这些西方预测家们不明白“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绝非说说而已,而是一种刚性约束。
在讨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时,对于内需不足的现实,许多忧心忡忡的观点都指向了当下的房地产问题。地租经济发展了几十年,完成了帮助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建设基础设施的任务,也逐渐构筑了很深的场景壁垒。
恰似“围城”的比喻,场景壁垒未必总是绝对优势,对美国来说有医疗的“绦虫”,对中国来说,地方财政催生了城投公司、影子银行等日渐棘手的特色经济场景。由地租经济向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转型是否能完成,将决定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而多大程度上相信这点能够顺利实现,决定了讨论者对中国经济的乐观程度。
我相信中国经济前途光明,重要的理由就在于,在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上,我们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不仅形成了大量的技术壁垒,更已经演化出许多我上面所说的场景壁垒。技术可以靠自主创新,也可以引进和吸收,纵观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这从来不是真正的难题,但经济场景的壁垒是由每个经济体独特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土壤等因素长期决定的,这些刚性约束更难打破。
让我们从吃谈起,看看中国绿色经济的场景壁垒。
就以中国人情有独钟的海鲜为例,中国是最大的海鲜消费国,消费了全球总量的近一半。不同于日本的海鲜90%来自捕捞,中国人消费的海鲜主要来自水产养殖农场。用于养殖的网箱,数以百万计漂在海岸线附近,大片的渔田从卫星地图上看蔚为壮观,养殖支撑了中国每年5000万吨的海鲜消费。
海边的网箱宛如“鱼耕”的农田,而内陆的鱼塘也变了魔术,冒出了大片的光伏电池板。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将养鱼业和其它产业结合经营,形成循环的生产体系和生态系统。如今,太阳能也加入了这个交换系统,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这些壮观的养鱼场景背后,都有一家中国企业的身影。1983年,刘汉元学习德国的网箱养鱼技术,研制出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法。如今,这位水产领域的“鱼饲料大王”已在光伏新能源领域也开拓成巨头,“渔光一体”的模式正是通威集团的拿手绝活。首个实用的“太阳能电池”诞生于贝尔实验室,网箱养鱼也并非爱吃海鲜的中国人首创,但这些技术在中国的独特场景中筑起了壁垒深厚的场景优势。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这样描述光伏产业的未来场景:“假如中国1%的沙漠铺上太阳能电池板,就能满足中国13亿人的用电需求。”如果1%的沙漠铺满光伏电池板,年发电量为1.4万~1.8万亿度。而2021年,全国居民用电量约为1.17万亿度。但王传福还没有计算工业用电,当中国人征服每台每天耗电3万度的光刻机后,为了不像台积电那样被巨额耗电困扰工厂,我们沙漠上的光伏电池板还要铺得更多一点。
航拍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发电基地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不是这些光伏电池板,而是算力、宽带和人工智能。
发展了几十年的地租经济依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场景壁垒奠定了基础。中国独特的庞大电商市场和物流体系,有着举世无双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村村通的光纤,海拔3700米的西部高原都覆盖到的230万个5G基站,42000公里的高铁、535万公里的公路,还有密集居住的小区住宅模式。城市大脑和智能交通信号灯每天都在减少拥堵,小区门口的车牌识别、遍布景区的人脸识别,每天都在为训练提升图像AI算法提供场景。
中国的5G网络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入工厂、矿山、港口和仓库。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链条关键技术都已被中国掌握,建成和在建的这样的码头有20多座。一艘装载2万个标准集装箱的大型船舶,全自动配载系统不超过20分钟就能完成装卸,传统的配载方式最快理论上也需要工作2小时。
智能化矿山的集控,已经做到了智能巡检、无人值守、自动排水、供电远程监控、单轨吊无人驾驶……华为签订了6000份建设企业5G网络、支持工厂AI应用的合同。比亚迪工厂到处都是高使用率的机器人,由它们操控着冲压、焊装等工艺。
郑州的比亚迪超级工厂
工人已经可以方便地编写工业控制的小程序,来解决生产场景中的独特问题,蓝领慢慢变成白领的场景,正在一个个数字化改造过的工厂中发生。工业机器人检查着工厂传送带上的零件和机器的正常运转,也投入到了铺地砖、砌墙面、混凝土修整、高空外墙喷涂这些繁重的建筑业体力活中,成都的一个展示中心,建筑的智能建造率已经达到90%。
19世纪的美国铁路曾打破了场景壁垒,使远离水运路线的地区,也能经济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如果说,美国一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应归功于铁路释放的连锁反应,那么今天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更深刻的效应正在这样发生。
还有许多难以被其他经济体复制的场景,可以展现中国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高不可攀的优势,这里就不再赘述。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当然重要,但由于美国的制裁屡上新闻,技术壁垒或简单说“卡脖子”的作用被过分夸大,我在此更愿意强调场景壁垒的重要性。
一旦被某种高价值的需求牵引,在中国制造业网络的赋能下,新的业态随时可能喷涌而出,带动一片产业集群的势能。在我们的制造业网络中,技术的流动性高,扩散速度快,技术壁垒很少能构成真正的障碍。比起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网络远没有建成,中国企业艰难地通过合资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今天的场景已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如果没有中国的力劲集团提供的关键装备,特斯拉的车身一体式压铸成型就难以实现。正因为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网络,强大如特斯拉,尚且难以控制和阻止技术扩散。
技术障碍常常连我们想象中遥远落后的古代人都难以阻挡。公元前55年,恺撒越过莱茵河,打击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人。罗马士兵摇身一变,现场制作打桩机,只用了10天的时间,罗马军团就在这个400米宽的莱茵河上修建了一座大桥。如今,拥有巨大规模和经验优势的中国工程师队伍如同冲锋作战的军团,再宽的技术护城河终究有难以阻挡的一天。
而我所描述的这些中国经济的场景优势,却是真正难以撼动的泰山。这些场景并非从天而降,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地理条件、乃至中国执政党的历史任务等多种约束中,一点一滴逐步形成的,注定了中国不会走那种少数财团垄断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或靠发动对外战争驱动的现代化道路。由于没有对此清醒的认识,一些人错误地把经济场景中普遍存在的约束,解释为执政者对经济活动的打击。
最近促进房地产、消费和民营经济的文件陆续出台,这些有助于先应对眼前的问题。相比之下,二十大后党中央立即部署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则是更立足长远的布局。在诸多约束下,中国经济几乎只有唯一解,也是最优解,那就是在地租经济软着陆后,接过接力棒,转型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壮阔的中国经济场景会继续被一步一步加深塑形,壁垒也将随之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