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平台两年融资上百亿,虽然从不同角度切入保险业,但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近年来,新兴互联网保险创业方兴未艾。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至少有包括众安保险等在内的38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获得了各路投资,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甚至获得了多轮融资,总融资金额高达百亿人民币。
按照粗略分类,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保监会批复成立,并且成立性质为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如众安保险、泰康在线等。另一类则包括一些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开发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及一些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等。由于前者已经有诸多讨论,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那么这些公司到底是如何切入保险业务的?目前整个行业的经营现状如何?它们能否给保险业带来新的变化,或带来哪些变化呢?
多家获得数亿元投资
据了解,互联网保险平台大多成立于2013~2015年之间,这也是传统保险公司开发互联网渠道或者互联网保险产品发展的高峰期,数据显示,2017年最新一轮的融资来自于保险业第三方大数据公司和金在线,3月23日,和金在线宣布获得了来自红点创投、博将资本的新一轮融资,但具体金额未透露,据了解,这已经是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三轮融资。
实际上,除了小雨伞保险、和金在线外,还有OK车险、大特e保两家互联网保险平台总共获得了三轮或三轮以上的融资,总投资金额均达数亿元。另外,慧择网、向日葵保险网、喂小保、悟空保等保险平台在过去两年间也获得了几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的融资。
总体可分为三大类
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说明互联网保险平台确实有着自身的吸引力,那么从保险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互联网保险平台到底是如何切入保险业务的?
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这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切入角度具体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一是产品类,这一类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切入保险产品的细分市场,或者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等。比如保准牛、悟空保等就属于这个类型。据了解,保准牛成立于2015年,目前主要业务是为整个企业进行保险产品的定制服务。例如O2O雇主责任险等,主要针对一些送外卖的机构,雇主每年为每人交280元到340元不等的保费,保单即可为骑手的死亡、伤残、医疗、第三者责任、误工费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其中死亡、伤残补偿达30万保额。保准牛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十大行业、企业客户超过2500家。
又如大特e保、小雨伞保险等,据了解,大特e保有自己的精算团队,因此产品也是与保险公司一起开发设计的,旨在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性价比。
第二则是渠道类,主要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保险产品的互联网渠道,例如慧择网、向日葵保险网等,虽然也有一些定制型产品,但主要还是以售卖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主,在此基础上,有产品比价、按照用户需求推送相关产品等服务。细分领域特别是车险领域,这类型的互联网保险平台也比较常见,例如车险无忧等,主要提供保险公司车险产品的精准报价,消费者可以进行车险比价等服务。
第三类可以归结为服务类,服务对象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以及保险消费者。服务保险公司的主要就是大数据服务等,例如OK车险,主要通过APP来记录用户的驾驶行程、驾驶路径、驾驶习惯、历史消费等,以形成数据,为中小型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服务。据了解,目前OK车险长期活跃用户数量至少有80万。
服务代理人的有超级圆桌、最惠保等平台,主要为代理人提供获客服务、产品精准报价等,川财证券《互联网保险调研报告》显示,通过最惠保,代理人收入能提高20%。服务于消费者的有保险袋袋等,为消费者提供多张保单同时管理等服务。当然,也有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是同时拥有上述几个功能的例如OK车险,在做数据服务的同时,也销售车险产品。
行业发展仍存诸多问题
互联网保险平台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很多可能,一些细分领域细碎的保险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同时对于保险公司也有一定好处。保准牛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平台能为保险公司快速筛选优质业务,提升效率;其次,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使产品定价更加精准且降低赔付率等。
但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并不是所有互联网保险平台都发展良好,不少平台都只有一两款产品或服务,注册量大约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总体来看业务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体量还不足以影响整个保险市场。
另外,互联网保险平台本身并没有开发保险产品的资质,这就使得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保险公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开始“触网”,不止将互联网保险作为互联网销售渠道,还将互联网因素糅杂在产品中,与目前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形成一些竞争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到底是做渠道赚渠道的费用,还是做服务,赚服务的费用呢? 资本盛宴狂欢之后,又有多少互联网保险平台能够脱离资本的依赖而存活,或许还得观望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