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论文关于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摘要:目前,大学生创业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缓解就业肾张、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活动也日渐为广大学生所认同。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水平还相对较低,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计划竞赛;前景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4创新版-0038-03一、大学生创业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零星的创业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早有发生,但总体来说,大学生创业的兴起得益于广泛开展的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由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1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
Yahoo、、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五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10余年的历史,影响极大。据统计,自1983年开始,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而在中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大学生创业一直未能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足够重视。直到1998年5月,清华大学才开始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进而在次年演化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到目前为止,“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成功举办5届,一些参赛的优秀作品成功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加入,孵化出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而在当前,大学生创业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二,大学生创业既能推动就业,又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1.高校创业教育相对滞后。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价值,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可以获取相关的创业知识,培养坚定自信、积极向上、善于应变、乐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创造的潜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高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单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阶段性、局部性的创业计划竞赛,而对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投资项目论证、资金筹措、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市场开拓、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第二,高校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管理体系的影响,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原则不突出,缺乏为企业培养和提供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大学生承认,自己最缺乏的是: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所必须的。2.学生创业资金匮乏。据有关调查,因为资金问题使创业半途而废或根本无法启动,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首要因素。首先,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多数存在自有资金积累不足的情况,而目前多数高校囿于自身办学经费的限制,很难拿出充足的专项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
其次,在常见的商业融资手段中,由于创业学生的信用等级难于评定,银行对其授信贷款持高度谨慎态度,不易获得;学生选定的创业项目受经历、眼界所限,多数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其余诸如典当融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则因为学生创业者自身所拥有的现实资产的规模有限,很难获得相对较大额度的资金支持。3.相关政策和舆论支持不够。首先,在政府支持层面,目前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扶持,主要在于简化审批手续,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和减免征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其次,在社会舆论层面,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学校因为统计口径把学生创业纳入就业率的统计中,为提高就业率的数据,对学生创业也采取不支持的态度。而且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中,大学毕业直接进行创业、没有单位接收,是学生未被学校和社会认可的表现,因此学生毕业的首选多是到单位就业。三、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日本大阪商业大学校长谷冈一郎说,创业教育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习模拟、实地调研四个部分,要聘请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在管理上,对内要通过鼓励和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外要与当地政府、区域社会广泛合作,大学要把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带给社会,为企业服务,而社会的创新型企业也是大学创业教育中活生生的教材。
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作贡献。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对入学生创业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处行业的深度审视,对社会需求、消费能力深入了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避免学生项目市场前景预测中理想化的推理。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摆在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能力展开,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其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2.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行项目化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方面,上海市的做法走在全国前列。该市于2005年3月设立了由市科委、市教委、团市委和相关学校、区县共同参与的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资金支持。自基金正式启动以来,作为首期基金受理点的复旦大学联合复旦科技园、杨浦创业中心等单位,共支持26支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实际投入资金达373万元。目前已有一批接受支持的项目正在进行产业化运作。一些高校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资金支持。
如,东南大学通过成立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对审批入园的创新项目给予5000元的资金资助。这些成果中有些是学校在籍研究生、三年级以上本科生拥有的各类专利,有些是该校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发明大赛上的获奖成果。所有参与创业的科技成果须经学校科技处进行知识产权认定和审批,最后经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方能入园。 3.制定和落实支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要努力建立真正能够促进创业的、负责任的、高效率的学生创业管理和服务系统,制定能够快速推动学生创业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链。创业联盟要围绕政府制定的鼓励创业、职业培训、公共实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业孵化、中小企业服务、风险投资等政策,形成优势资源集群效应,做好大学生创业集成创新。同时建设大学生创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管理服务能级。学校也应为学生参加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国内外一些大学通过制定相关指导政策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如英国的大部分大学都设立了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南开大学2005年宣布推出“创新学分”制度。
让每一位本科生都可根据自己在学期间获得的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在内的多种科技创新竞赛奖项申请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数。 社会各界要努力营造“创业是高水平的就业”的整体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扫清思想障碍。对大学生创业要在概念和认识上统一,学生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对大学生创业采取歧视态度。 4.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经验表明,身边的成功案例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当年,清华大学材料系3年级学生邱红云等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创业计划,在获得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竞赛大奖后注册了“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很快就与上海“一百”就吸收5000多万元风险投资达成了协议。包括网络媒介在内的不少新闻媒体对赛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社会上刮起了第一次创业旋风。很多同学就是在这次报道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吉林大学99级经济学院学生、“长春一萌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一萌,经《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以“东北大学生创业第一人”为题报道后,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其母校吉林大学中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多同学被这个发生在身边的创业事例打动,开始关注并亲身参与创业活动。
而且历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都推出了一系列成果转化的优秀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运作调动了更多同学参与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云景.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2]周湘浙,谢志远.试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3]吴运霞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投融资问题[J].财经论坛,2006.(8). [4]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0). [5]朱再法,郭亚芳.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6). [6]季学军.论大学生创业及其逆商培养[J].江苏高教。2006。(2). [7]吴剑平.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概观[J].江苏高教,2000。(4). [8]杨晨光.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环境亟待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