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期末考试、毕业、职称评定等日益临近,“论文产业”进入“黄金期”。近日,记者调查了与之相关的买方、中介和卖方后发现,原本应该体现科研学术水平的论文竟成了批量生产、明码标价的商品。而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是寄生在畸形评价体制下的巨大利益。
>>买方
花钱买论文是公开的秘密
22岁的小赵就读于山东某大学金融专业,为拿奖学金,他准备花钱在一本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现在奖学金竞争太激烈,不动点脑子不行。”
小赵所在大学,评奖学金有明文规定:除了学习成绩,还要看文学、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论文发表,如果能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综合素质能加1.5分。小赵说:“现在评奖学金,排在前几名的学生之间往往只差零点几分,能不能加上这1.5分会有天壤之别。”
据了解,2009年5月,小赵花1000元在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财富》上发表了一篇2000多字的论文,通过加分获得5000元奖学金。
记者查询得知,《××财富》根本不存在。小赵说:“全国有那么多期刊,学校也不可能每一本都去查吧?只要评奖学金时向学校出示论文发表的原件和用稿通知,就能加分。”
除了“假期刊”,很多正规期刊也做“论文买卖”。济南某高中的李老师,刚花1300元在一份周刊上发表了论文,该论文可以用来评职称。
据调查,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都是论文买卖的主要群体。济南某初中的王老师说:“教育局规定评职称,必须有论文发表,我们平时教学任务那么重,哪有时间写论文,就是写了不花钱也发表不出来。花钱买论文已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
>>中介
论文明码标价给钱就能发
论文买卖市场的红火催生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中介及网站。中介张德明说:“我这里能发论文的期刊很多,包括《高校××》《都市××》《学生××》等二十多种,都有正规刊号。”但记者查询发现,这些“正规期刊”有一半多是假期刊。
张德明拿出最新一期《××学习》说:“这样级别的刊物2500字以内1500元,价钱可以商量。”
每年大学生毕业、职称评定前的一段时间,都是论文中介的黄金期。“现在我生意可好了,一个月至少能收入一万元,并且不费力,有电脑就能干。去年我赚了十几万元。”张德明说,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替他做写手。如果买家写不出来,可以找这些学生代写,但要加钱。“本科生1000字50元至100元,研究生1000字100元至150元,验货后再付款。”
据了解,多种期刊通过互联网做“生意”。在百度中输入“论文”“买卖”,能找到173万个相关网页。一家网站的“傅老师”报价说:“省级期刊2500字以内600元至800元不等,国家级期刊2500字以内1000元至2000元不等,给钱就能发。”
“傅老师”还说,他们一年的营业额在200万元以上,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
>>卖方
市场需求大杂志不差钱
在小赵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财富》的编辑王亚力。王亚力提供的4月版《××财富》显示,400多页杂志收录了近300篇论文。
对于这本期刊为何无法查到,王亚力说:“不用较真,要是评奖学金加不上分,我把钱退给你,我的生意好得很,不差这点钱。”
据估算,按照2000字1000元的价格,仅4月份出版的《××财富》,就能获利约30万元。
此前,有专家发布研究报告称,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1.8亿至5.4亿元,2009年近10亿元。这份报告显示,全国学术期刊一年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身负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人,论文发表市场存在严重“供需矛盾”。
>>专家
重建评价体系根治论文热
青岛九中教师姜晓慧说,论文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在于职称等与之相挂钩的各种利益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能评上高一级职称,就会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花钱发表论文不但浪费公共资源,而且极大地败坏了作为社会根基的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
山东省社科院专家称,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职称考核评价体系,造成畸形的论文热。要彻底解决论文买卖问题,除加大对学术期刊监管力度外,更应从根本入手,建立健全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学术综合评价体系,使论文能够真正体现科研学术水平,而不要成为评职称、得奖励的工具。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