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商如何推广自己 37% 医生心动想做微商?我们询问了 10065 位医生,写了这份报告

这份报告或许会成为中国医生在后疫情时代下的一个小小备忘和我们展望未来的依据。

无论如何,2020 年都将成为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社会的运转惯性和底层规则,医疗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起初,这种冲击来自于疫情本身:未知病毒、漫天谣言、恐慌情绪,还有急剧上升的感染人数,资源频频告急的疫区……医生贡献自己的技术、精力乃至生命,成为人类与病毒抗争的前线斗士。

当疫情掀起的滔天巨浪稍稍退潮后,我们发现,一切只是开始。疫情彻底改变了医疗生态中的许多细节,并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

这些改变究竟是什么?它会向着什么方向持续?我们应该为此做哪些准备?

因此,丁香园向 10065 名实名注册的医生用户发了一份问卷,并形成了这份《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我们期待,这份报告会成为中国医生在疫情时代中一个小小的备忘,也或许能够成为我们展望未来的依据。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生端的影响

呈两极分化

「新冠期间我感觉自己都快被掏空了。」这是我们和刘医生访谈时,刘医生的开场白。

来自沿海某三甲医院呼吸科的他并非特例,95% 的医生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工作中,其中感染科、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为新冠疫情中参与度最高的三个科室。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时长的增加。尤其是直接管理过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生,相较疫情之前日均工作时长增加了 2~3 小时。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工作时间的延长也是两极分化的。疫情之前,医生的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更多集中在 8 小时以内,但到了疫情高峰期,平均工作时间在 4 小时及以内和 12 小时以上的医生比例都发生了上升。

感染科、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是抗疫主力军,和新冠并没有强关联的其它科室,则更多承担起了辅助部队的角色。不过这些科室的医生们也没有都闲着。不少医生表示,在这段期间由于工作负担的减轻,留出了更多给自己充电的时间。

总体上来看,疫情高峰期间,医生们工作时长的平均值大大上升。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但是,工作时长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收入的增加。医生们普遍反映,疫情导致自己收入减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病人数量减少了。

在访谈中,医生反映,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的病人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即使在疫情并没有那么紧张的当下,恢复量也仅有原先的 30%。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更加注意自我保护,出现传染病的几率下降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线上问诊和院外处方的普及,使得在疫情下人们有了更多选择。

疫情加快了医生线上生活的步伐

如果说,在线医疗在过去更多的是一种口号,那么随着疫情的到来,这一进度被大大加快了。

越来越多患者选择线上问诊,自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线上出诊。

线下学术会议不能举办,线上学术会议直播取而代之成了香饽饽。

虚拟代表?医生微商?这些名词正在逐渐进入医生视野。

疫情影响下的医生学习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受疫情影响,医生们将学习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报告中也显示出了这个变化。今年以来,医生们的线上医学行为中,有 62% 用在了与学习相关的行为上,其中 46% 基于手机端完成。其中,线上知识交流相关的行为所占比重最高,达 61%。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线上知识交流包括两种行为模式:碎片化讯息咨询的获取和模块化知识交流。

前者是指在互联网(如微信公众号、医学 APP 或微信社群)上获取碎片化的医疗资讯、医疗文章等。而后者则是指在互联网上获取(作为观众)或输出(作为讲者)系统性、模块化的医学知识、医学内容等。报告中显示,前者更受医生青睐。

同时,医生们还表示,更喜欢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对医药公司提供的信息(包括销售代表拜访和厂家邮件),则相对不那么关注。

不过,信息爆炸也意味着搜索成本上升,超六成的医生对于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整理与筛选表示困扰。因此,医疗咨询的分发渠道和效率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在线教育中的教学相长

几乎所有医生都在线上观看过医学相关的课程或直播讲座,并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接近半数的线上课程是医生自发驱动的学习,且收获了最高的满意度,远高于医院组织的学习。

同时,医生们为知识付费的意愿,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

今年以来,调研人群里超过半数的医生自发观看过付费课程。结合「丁香公开课」的数据来看,2020 年至今,仅半年左右,付费用户数已接近过去三年付费用户数的总和。但大多数医生观看付费课程的比例集中在 20% 以内,我们认为线上医学付费课程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二、三线城市的医生是线上付费课程的主要用户群。分医院级别来看,62% 的付费用户来自三级医院,52% 来自三甲医院。分科室来看,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付费意愿相对更强。

做微商如何推广自己 37% 医生心动想做微商?我们询问了 10065 位医生,写了这份报告

而来自公立三甲医院、高级职称的医生则贡献了更多的授课资源。

对讲者而言,其实在线教学也是升级自身知识体系的机会。接近六成的医生将增长知识列为线上授课的驱动因素之一,25% 的医生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增加行业影响力和增加大众端影响力这类高层需求也是驱动他们线上授课的主要因素。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方兴未艾的线上医众互动

医生和普通大众的互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医患互动,另一类则是面对大众的科普。

前者又以线上问诊和患者线上随访管理为代表。

45% 的医生今年开展过线上问诊,其中 32% 的医生今年在第三方平台上有过线上问诊经历,形式多样、整体开展意愿较高。但是拘于技术所限,目前线上问诊在诊断精确性、引流新患者方面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六成医生将增加收入列为开展线上医患互动的驱动因素之一,接近 40% 的医生将其作为首要驱力。除此之外,增加大众端影响力、增长知识、增加行业影响力、降低医疗风险也为常见的动因,但相对较为分散。我们认为,对于医生而言,足够强劲的驱动力尚未形成。

在线上随访管理方面,今年以来有 69% 的医生开展过,其中公立医院、高级职称的渗透率较高。开展线上患者随访管理的主要原因是自发开展或者医院/科室要求。七成的医生运用的是较为传统的一对一打字或语音交流的模式,视频或集体患教的形式还未普及。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在大众科普方面,随着大众对于健康内容的需求增加,医生以个人身份在网上开展科普越来越多,但拘于合规和自身工作时间的限制,医生们更多是在观望而非践行。

虚拟代表?微商?有什么不可以

线上医学行为的新形态也越来越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话题。虚拟代表和微商是其中最火热的两个名词。

与传统代表互补,虚拟代表在疫情下受到了医药公司的广泛使用。接近六成的医生表示传统代表拜访行为更多被虚拟代表所取代。但医生目前对于虚拟代表拜访的满意度整体偏低,不及传统线下代表。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而微商则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们话题。虽然目前有过微商经历的医生不足 10%,但无微商经历的医生中,超六成医生周围认识做微商的同行,且 37% 的医生表示未来可能会尝试。在未来考虑尝试做微商的医生中,以二级医院、初级职称、三、四线城市的医生居多。分科室来看,对于微商兴趣度最高的五个科室为耳鼻咽喉科、皮肤性病科、泌尿外科、感染科和儿科。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76% 的医生最开始考虑做微商是出于增加收入的考虑,远超于其他驱动因素。而回报不及投入、用户量不够则是业务开展过程中常见的瓶颈。

医生们的线上生活百态

为了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医生,我们基于医生的线上医疗行为现状和需求,将医生群体分为了四类。

图源:《2020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先锋型

他们是地道的网上冲浪爱好者。无论是在网上与同行进行知识交流,还是与患者互动,都乐于参与。对于网上的一些新鲜事物,也乐于尝试。这类医生占总体的 12%。

他们更多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公立三甲医院和私立医院,拥有副高及以上的职称。

这类医生对于影响力建立类(担任线上课程、直播讲者)、知识输入类(担任线上课程、讲者、学术会议的观众)、大众端创收类(线上问诊、线上患者管理)等各类线上医学行为都呈现出高渗透率、高接受度。

网虫型

因为工作原因,他们经常上网,但其实并不习惯抛头露面。如果工作需要,也会经常与同行做一些学术分享。这类医生占总体的 41%。

他们的身份特征与「先锋型」类似,对于影响力建立类、知识输入类、大众端创收类等各类线上医学行为的渗透率仅次于「先锋型」,但更多的是被动行为。

他们对销售代表拜访的满意度较低,对于虚拟代表满意度尤其低。

学术型

这类医生其实很希望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但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经常在互联网上参与各种活动。如果有机会,他们希望可以和业内的专家们多多交流。这类医生占总体的 8%。

他们所在医院和城市与「先锋型」类似,但是职称多为中级及以下,未来潜力巨大。对于影响力建立类和大众端创收类线上医学行为的渗透率偏低。对于知识输入类行为的渗透率与「网虫型」持平。

传统型

他们没有强烈的功成名就的渴望,只想着做好眼前的工作。对上网也并不热爱,对于一些新鲜事物,通常都采取观望一阵的态度。这类医生占总体的 39%。

他们默默构成了我们的医生群体的另一群多数。主要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公立非三甲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多为中级及以下职称。

无论是对于影响力建立类、知识输入类还是大众端创收类等各类线上医学行为,他们的渗透率最低。

总的来说,「先锋型」和「学术型」对于高层需求的追求更为强烈,「先锋型」更倾向于提升其在行业影响力,而「学术型」更偏向大众端。「网虫型」和「传统型」更多以基本需求为主,但相较而言「网虫型」对于产出学术成果的诉求更强。

后疫情时代我们何去何从

除了疫情之外,2020 年本身也是一个医疗行业的变革之年。:从「4+7」的落地到带量采购的执行;从 DRGs 的推广到院外药房的兴起;从基本药物制度的不断完善到医保药物目录的推陈出新。

疫情并未打断变革,反而像催化剂一般加速了变革的进程。学术直播、在线问诊、虚拟代表……许多我们之前尚无概念的情况,都在一夜之间变成现实。

未来,互联网和医药领域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重构行业中每一个角色的定位和互动形式。希望借助这份报告成为这场巨大的变革中的备忘和注脚,为所有人的思考提供更好的方向。

现在最火的发帖平台

天津市小客车指标证明 天津小客车摇号查询

2024-5-13 11:04:09

现在最火的发帖平台

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 “青领筑梦公益项目”走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24-5-13 11:05:13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