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抚顺人,生活在辽阳,沈阳经常去。我从我的的看法回答一下,不一定符合各位的看法。请多包含。
抚顺和沈阳的隔阂,并不在交通上。雷锋号的性价比远高于城铁,地铁,高铁。沈抚之间,很早便有过动车,但和雷锋号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最终草草停运。
沈阳和抚顺的隔阂,也不在生活习惯上。几十年前,沈阳,鞍山,抚顺,辽阳,这几座沈阳工业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差异并不大。包括居民集体意识,都大致相同。说白了,都是工人阶级的思维。
隔阂,这个词用在抚顺和沈阳之间,很不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两个城市差异化。一方面来自客观的城市定位导致发展形式差异。另一方面来自于主观上因城市发展差异产生的市民心理差异。
沈阳作为省会,东北的交通,经济,文化枢纽,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的同时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并且沈阳的工业以加工型工业为主。抚顺是高度依赖基础工业的城市,以能源和基础工业原料为基础,城市对单一产业的依赖远高于沈阳。当单一产业出现崩塌,对抚顺的影响要远大于沈阳。谁曾想到,如今的五线城市抚顺,曾几何时也是全国前20大城市。那时沈阳和抚顺,从经济角度,生活水平,差异并不大。
如今这种差异化,恰恰出现在重工业坍缩后,两个城市选择的不同发展方向。沈阳拥有更大的城市重要性,拥有更丰富的产业资源。抚顺呢,煤,钢,油,……。抚顺不挖煤,山西挖,抚顺不炼油,大庆炼,抚顺不炼钢,鞍山炼。可以你们都不需要抚顺了,抚顺工人怎么办?当别人没得选时,抚顺人习惯了这种经济模式。当别人有的选又不选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工业的坍缩对沈阳的影响比起抚顺要小,而因为其城市重要性,得到的支持必然会更多,城市转型要更容易。基础经济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城市发展也越来越大。
抚顺也想转型,但基础城市模式太单一,转型太难了。所以抚顺一直想依托沈阳这棵树。所以才有了李石和高湾的发展。沈阳也很想帮扶一下抚顺,所以才会有了沈抚新区。玄菟路上,两个城市的城区已经无缝连接了。才会在沈抚市界上建立了那么多旅游产业。按理来说,这种发展模式对两个城市都好,抚顺能得到来自沈阳的投资,沈阳的产业可以拿到抚顺的便宜土地。但是,抚顺的地理位置太尴尬了,东面全是山,相当于在一个死胡同里,输出力远大于输入力。再则,抚顺想转型,也有点积重难返的味道。抚顺不是没想过建立新型轻工业产业园区,但基本上也凉的差不多了。这除了客观因素,主观上的群体主观思维也很重要。
像我这种40岁上下的工人子弟,小时候大多家长都会教育我们找个铁饭碗。在他们眼里,最好是公务员,最次是国企职工。那种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过着相同的生活,稳定的从20岁到60岁,才是最好的生活。矛盾的是,也同样是因为是工人,他们严格的遵守集体规定,所以计划生育做的特别好,家家只有一个孩子,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导致我们这代人想法又特别多,谁愿意活成自己的父母那样。
当父母下岗的下岗,退休的退休,他们更觉得自己这种要稳定的想法是对的。但年轻人会觉得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稳定不稳定,只要努力就一定比现在强。当然了,有本事的父母和有本事的孩子都不为这种事烦恼,烦恼的往往都是没有什么本事的大多数父母和孩子。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抚顺,所以上面说的那些产业园的产业没有人才基础,没有群众认知基础,导致越来越差。
再说说沈阳和抚顺城市居民的心理差异。作为城市化高距离近的两座城市,文化上,沈阳对抚顺的影响是绝对的。比如,一件衣服的款式,可能是从国外传到了广州,从广州传到了沈阳,又从沈阳传到了抚顺。总之,沈阳有的,抚顺也一定会有。祖国开放的窗口在深圳,在抚顺人眼中,沈阳就是抚顺人的深圳。抚顺人以沈阳人为师,沈阳很好,很时尚,但不会觉得沈阳人有什么优越感。
当大家都从工人变成下岗工人的时候,这种意识还是存在的。但沈阳很快挺过来了,很快经济得到了恢复,抚顺却没有。客观的说,那时候的抚顺人对沈阳是羡慕的,甚至特别希望成为沈阳的一部分,抚顺区号从0413变成024的时候,抚顺人是积极接受的。再之后,进入信息时代,抚顺人的眼里不再仅仅是沈阳,抚顺人也不再以沈阳为师,更多的人走出去,选择也不仅仅是沈阳,可以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大连成了第三梯队的选择。沈阳人和抚顺人都把对方城市当成了短途旅游的选择而不是产业选择。
这并不是隔阂,只不过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下,人们对生活乐观的妥协。
沈阳抚顺,共饮浑河水,同根同源,真的没有隔阂。而且,我也相信,沈抚新区,李石开发区,绝对不会荒废,终有一日,抚顺会通过对沈阳的辅助型发展而激活自身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