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题为课题,编著科普书籍,实施大型义务窝沟封闭工作,带领团队为数万名适龄儿童播下口腔健康的种子;服务横跨半个世纪,历经岁月洗礼,始终坚守中医阵地,为众多疑难杂症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化身神探,运用全科思维,从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抓准病因,为患者精准施治;硚口区筑巢引凤,从专业院校本科生成为“标配”,到“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进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力量。
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8月13日,CCTV-1综合频道播出“中国医师节特别节目”《医者正青春》,9分钟聚焦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黄莹,盛赞她用十年如一日的仁心成为了辖区百姓最信赖的人。
2019年7月4日,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黄莹“中国好医生”称号
在黄莹身边,硚口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一大批坚守在基层的“健康守门人”。他们不断向下扎根,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他们不断向上生长,在“分级诊疗”逐渐落地的今天,担负起疾病初诊与上下转诊的重任,着力做到“接得住”“管得好”;他们展现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为“健康中国行动”汇聚起磅礴的硚口力量。
曾汉桥:
化难题为“尖板眼”,27年擦亮社区口腔名片
“高手在基层!”江西的业务员陈建民到武汉出差期间,牙病发作,情急之下就近来到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就诊,在曾汉桥医生的细心诊疗下很快治愈。他特地在武汉多住了几天,把其余的口腔问题全部解决了。“一次突然发作的牙痛让我与一位口腔名医相遇,一次性解决了我的所有口腔问题。”
1992年,20岁的曾汉桥大学毕业,来到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工作。治疗椅破败不堪、牙钳参差不齐、病人稀少……曾汉桥迎难而上,整天泡在科室琢磨,看病之余,做牙模,修设备,钻研新疗法,添置新设备,拓宽服务项目,对每一位病人精准细心施治。
曾汉桥
技术过硬,服务细致,曾汉桥所在的口腔科门诊量逐渐上升,形成良好口碑,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曾汉桥继续把难题当课题研究攻破,撰写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编著《坚硬的牙齿》一书。紧随时代潮流,他开通微信公众号“健康从齿开始”,发布口腔健康知识,开通预约挂号,耐心解答网友提问,数千位粉丝静候“老曾开讲”。他在基层医疗机构力推儿童口腔公共卫生公益服务,带领团队为数万名适龄儿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龋病检查、窝沟封闭等预防工作。
“在我眼里,难题就是课题,逆境便是成长,牙体牙髓病整治、活动义齿修复、疑难阻生牙拔除、牙列不齐矫正等口腔难题,我都能一一拿下它。”这就是曾汉桥27年来总结出的工作信条。
马艳:
搭平台传帮带,居民在社区享“三甲”服务
“以前遇到问题只能自己去查阅资料,现在我和武汉市第一医院的老师在同一个康复室为患者做康复,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这种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让我收获非常大。”自从“马艳工作室”入驻六角中心后,中心的康复师瞿成林在这里跟随马艳学习已有近半年,他感觉收获良多,能更好地在基层解决居民的康复需求。
从事临床康复工作26年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马艳,擅长脑血管病、脑外伤、脊髓损伤、骨关节疾病、小儿脑瘫、运动损伤等疾病的康复诊疗工作。今年3月5日,由马艳领衔的专家团队入驻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康复专科,“马艳工作室”挂牌,每周二上午专家坐诊。
马艳
75岁的刘志刚长期患有高血压、腰椎病,曾住院治疗过。最近他腰疾发作,得知家门口有康复科专家义诊,于是他拿着病历来到“马艳工作室”,了解到如病情需要可以直接在中心办住院手续,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习惯指导,刘志刚当即预约了社区康复病房住院。“这里集合了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名医的服务,确实很受益。”刘志刚说。
“‘马艳工作室’的设立,让社区居民就近找到专家解决康复问题,强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守门人’能力,提升了中心门诊量,还让我们中心抓住紧密型医联体优势,让居民的更多健康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六角中心的负责人介绍。
王汉强:
跨越半世纪,用中医药重燃疑难杂症患者生命之光
“我74岁了,在汉正街打拼了大半辈子,突然有一天耳朵听不见了,看了好几个地方都没用,在王医生这边看中医终于治好了。”
徐德平在一次熬夜打牌后出现了突发性失聪,在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有查出病因。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中医。最初跟王汉强大夫沟通还要通过纸和笔,王汉强大夫诊断是痰源内生阻塞了清窍导致耳背,开具了“理气化痰开窍”的汤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的听力逐渐开始恢复。“没想到身边就有这样医术精湛的中医!”徐德平说。
从1969年1月至今,69岁的王汉强在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工作50年。从初出茅庐,略窥门径,到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历经半百岁月洗礼,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守卫着社区居民的健康,从一名中医学徒成长为“武汉基层中医名医”。
王汉强
72岁的孙理军的下半肢因静脉曲张合并湿疹与感染,整个腿部发黑,布满了鱼鳞状的死皮,时常作痛,行动只能依靠轮椅。在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后,他甚至考虑到锯掉下半肢,换一个平房居住。经人介绍来到王汉强这里,经过一段时间中药内服汤剂的调理,孙立军下半肢由发黑转向红润,死皮逐渐褪去长出新皮,行动自如。
在50年的基层中医工作中,王汉强见过很多身患疑难杂症,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甚至放弃了生存希望的患者,然而在他这里,运用传统中医手段,让这些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乃至康复,重新点亮了他们的生命之光。
吴立明:
三甲医院退休不褪色,基层一线更需要我
“家里有什么消炎药?有阿莫西林啊,那够了,这次我就不给你开消炎药了。”
吴立明退休前曾在部队空军医院与武汉市第一医院工作,曾担任市一医院原汉西分院内科主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退休后,他放弃大医院返聘工作的机会,来到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内科副主任医师,服务基层的百姓群众。
拥有44年党龄的他在从医路上总结出看病“三部曲”,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心情与家庭情况,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舒缓他们的心情,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吴立明
省柴小区81岁的徐德新退休前曾在武汉大学医学院任教,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此前长期奔走在大医院看病。三年前他到古田中心找吴立明看病,吴立明查看了他的病历,调整了他的用药,并对他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三年来,徐德新很少再去大医院看病了,步行十来分钟就能到古田中心,每次来都要找吴立明看病,在吴立明的管理下,现在徐德新的心态与血压都很正常,生活质量高,精神状态好,成了吴医生的老朋友。
吴立明同时还特别重视健康教育,曾经在各级报刊发表科普文章达59篇。虽然已过耳顺之年,吴立明仍然坚持锻炼,今年的“汉马”中还获得了半马赛程两个半小时完赛的好成绩,他常常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居民坚持运动。在诊室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放有他精心整理的几本医学笔记,抽空常常翻阅。“医学在不断更新,我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吴立明说。
徐飞:
巡诊“活地图”走街串巷12年为健康教育立言
“身为基层家庭医生,既要会治病,更要把健康生活理念传递给大家,做到医防融合。”这是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徐飞12年来不变的工作追求。
徐飞
徐飞是张“活地图”,多年来,他跑遍了韩家墩街所有社区,把健康教育科普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为了让健康教育宣讲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徐飞将服务过的一百多位社区居民的具体病情烂熟于心,成为了居民们的“活病历”。在公安小区巡诊时,徐飞碰到七旬夫妇韦菊英、陈申喜,二老欣喜地拉着他聊天,徐飞常对二老身患的高血压、糖尿病进行动态管理,用药调控,同时传授健康饮食、慢病管理的小常识。92岁的老人朱琪平时吃哪些药,徐飞都会按时定期送到老人家中,并嘱咐可以适量运动,保护好身体的关键部位。
从2007年至今,徐飞坚持定期进校园传播健康知识,找到同学们的兴趣点,以平等的姿态和交朋友的形式,让孩子们意识到规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洗手有哪几个步骤,洗手操教几遍就会了,我还会告诉他们洗手的好处和不洗手的危害,我让他们做到的,首先我自己要做到。”徐飞说。他是韩家墩小学的“常客”,每年都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社会热点给学生们上各类健康教育课。他的白大褂就是进入校园的“门卡”,更是呵护小朋友健康成长的清风。
缪学宇:
看病如探案,用全科思维剖析疾病
“我觉得看病就好比探案,只有从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准真凶,才能把病看好。”
缪学宇2008年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硚口区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先后在同济等多家医院参加进修,多次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好成绩,曾担任古田中心门诊部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医疗与管理经验。
2018年7月,在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提档升级工程之后,缪学宇被作为骨干调整到汉正中心。缪学宇总是耐心与患者讨论病情,从各方面分析发病原因,讲解治疗方案。他尤其擅长运用全科思维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剥丝抽茧般找出病因,对症施治。
缪学宇
37岁的周萍曾不间断出现发烧、咽喉不适、流鼻涕的症状,前期在其他医院当作感冒治疗一直不见好。缪学宇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她的白细胞计数偏高,身体很可能存在炎症,经过排查也不是呼吸道感染或者泌尿感染。无意中周萍说自己最近经常感觉到口干想喝水,身体也日渐消瘦。缪学宇怀疑很可能是糖尿病,并让周萍脱下鞋袜,初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他用棉签将周萍的脚趾一一扒开,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在周萍脚部小趾与无名趾的缝隙间存在一处红肿的溃疡面,后续的一系列检查显示周萍患有多年的糖尿病而她不知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干预的糖尿病甚至引起了神经病变导致她感觉不到疼痛。找准病因后,在缪学宇的对症治疗与持续管理下,周萍的各项症状逐渐好转,血糖也逐渐平稳下来。
正是这份敏锐严谨的诊断鉴别与细致入微的沟通交流,在来汉正中心一年后,缪学宇就成为这里的明星家庭医生,拥有“婆婆粉丝团”与“老板粉丝队”两大服务群体,让独居高龄老人与在外经商人士的健康得到守护。
朱琼洁:
深耕中医奉献青春,舍小家把患者当至亲
“我当时内心很焦急,恨不得立刻飞回家,可我想到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候着我,我决定还是留下。”
朱琼洁2009年7月取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硕士研究生学历后,放弃在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扎根基层,来到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硚口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
朱琼洁
作为一位军属,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朱琼洁放弃休探亲假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年幼的孩子只有托付给婆婆。在孩子出生才两个月仍嗷嗷待哺时,她毅然去参加为期1个月的中医全科医生培训,以优异成绩获得中医全科医师证书。在孩子还不满5个月时,她接受组织安排,到广西柳州中医院学习新的中医脾胃外治技术,为期两个多月。一天夜里,婆婆来电说孩子发高烧41度,不停哭闹,上吐下泻。心急如焚的朱琼洁准备立马回家照顾孩子,但转念一想,学习不能随便中断,病人的治疗更不能中断,忍受着内心挣扎,她打电话托付一个要好的医生朋友赶去她家,带着婆婆和孩子去医院就诊。整整2个小时,她守在电话旁,直到电话那头说孩子打点滴退烧后,她悬着的心才落下。
在工作之余,朱琼洁密切关注国内医学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刻苦钻研业务,从工作中积累经验,在各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曾先后承担省市卫生健康部门的课题研究,相继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