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政策体系,指导各地各校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
一、统筹部署推进。持续指导各地各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等共12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儿童青少年、家长及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落实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二是明确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三是纳入专题环节。如小学阶段设置“我的健康成长”专题,内容涉及有自信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等。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建强教师队伍。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一是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各地各校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二是重视专业教师培养。截至2020年,普通本科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79所,在校生1.6万人;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院校有272所,在校生5.56万人。2014年,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20年培训学员1万余名,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能力和水平。
四、关爱留守儿童。2019年起,教育部联合多部门集中开展“守护童年”、寒假“牵手共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动员教师、妇联干部、儿童主任、法官等各类志愿者,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系统摸排,全面了解其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情感抚慰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孩子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民政部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儿童工作者关爱服务能力、监护人法律意识以及儿童心理危机应对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要求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
五、强化家校协同。指导各地各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普及、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等服务,通过网络家长学校和新媒体平台发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服务。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通过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专题文章、专题节目、深度访谈等形式,持续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制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各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安排一定学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二是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鼓励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在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三是加大督查督导力度。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