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完善课程与教材、丰富教育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干预机制等多种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一、加强工作指导,统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各地深入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等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部署开展“双减”工作,加强作业、手机、睡眠、体质、网络游戏等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中小学安全工作视频会议、视频调度会等方式,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列入课程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函〔2021〕3号),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确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等主要内容,专门设置“心理健康”领域,明确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控制、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等3个方面内容要求及学科融入建议,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保持积极心理状态。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推动中小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三、推进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项目,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2个实施院校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吸收青少年发展领域和心理科学研究等前沿理论成果,强化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范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连续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1万余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四、丰富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体育、艺术、劳动教育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注重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应用,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置“心理健康”专栏,从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生命与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构建干预机制,提升心理问题应对能力。指导各地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指导各县级教育部门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依托高校心理学专业力量,建立“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援助服务。强化家校协作,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各校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规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丰富专题教育资源,有机融入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及专家队伍,通过系统化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各地各校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