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经济运行监测中心主任许彩俊;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生物医药等健康产业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适应消费升级,扩大需求的必然选择。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服务业”的概念,并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规划目标为16万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19个省市中的大部分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的的支柱产业。
2019年,合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96.5亿元、同比增长26.8%。但与此同时,合肥市健康产业尚属新兴产业,诸多行业标准、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足,且存在健康产业系统支持服务不够、高端医疗资源仍较匮乏等问题。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健康产业,合肥应围绕“医(医疗)、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养(健康养老)、健(健康智慧)、食(健康食品)、体(健康体育)、游(健康旅游)、管(健康管理)”八大发展方向,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参长三角健康产业一体化建设,引领合肥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布局优质资源共享
让人民就近享有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一是提升国际水平、注重差异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合肥健康产业需要发挥好长三角城市医疗、旅游、体育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与服务共享;要与沪宁杭高水平医院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开展远程医疗等领域融合发展,达到整合与提升。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打通长三角医疗系统,加快设施建设提升均衡配置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端或特需医疗服务业,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谋划一批重大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以发展产业链为核心,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八大领域,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主动对接,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异地孵化、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等发展模式,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合肥。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实现集聚发展。壮大本地企业以安科生物、兆科药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核心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加配套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养老产业企业,向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二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链整合。通过原始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三轮驱动”,在集群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利用现有资源与养老、旅游、文化、体育、金融业、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精准医疗、基因检测等国家生物医药“卡脖子”战略需求,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三是发展智慧养老,做大做强产业。依托合肥科技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芯片、传感器、显示屏养老终端产品,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三)以创新科技为引领,加速激活产业新动能
加快一体化的科技产品分工合作,科技与人才实现共享,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科技引领模式,专项技术攻关。以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设为引领,加力推进离子医疗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等技术平台建设,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质子重离子诊疗设备等方面,分领域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联合进行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攻关。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引领产业方向。联合长三角高校和科研单位争创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蛋白元件资源库、生物产业标准物质库,创新制剂技术平台建设,坚持利用创新平台驱动引领健康产业发展。
(四)以大数据应用为手段,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长三角的互联互通,要在健康产业市场和信息上互联互通,同步联动,实现医疗、妇幼、疾控、康复、养老等信息功能融合,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建设服务平台,提高医疗水平。建设5G医疗创新中心,基于5G应用远程医疗等核心技术,推进细胞技术等健康产业发展,发展健康医疗电子商务,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企业和大型医药企业、制造企业加快医药和器械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探索技术应用,推进数据融合。编制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规划和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总部基地、孵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部区域数据集成融合、标准化、分析预警等技术开发应用,建立共建共享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三是扎实推进医保一体化建设。需要推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一体化,扎实推动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推动异地就医结算一体化,推进医保监督管理一体化。
(五)以对方开放为契机,探索国际化发展战略
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一是着眼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健康产业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提升健康产业在全球的份量,利用安徽中医药资源,探索富有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积极融合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安徽自贸区等平台,努力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围绕“卡脖子”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广。二是积极开展健康产业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发挥合肥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支持本土企业通过产业关联嵌入跨国公司产业链,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推动地方品牌向中国品牌进而向世界品牌升级。
(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平台,激发企业转型升级
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全面清理和修改不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一是加强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协助政府制定行业规范标准,建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打造生物医药制造领域不同特色的产业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和建立专业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合同研发组织、合同生产组织、合同生产销售等专业技术外包公司。二是实施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鼓励支持中科大、安医大等在肥高校设立公共卫生学院;加快培育高端医疗和健康保险紧缺人才,加快培育健康医疗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健康养老技能服务型人才,中医药专业人才。
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任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迫切需要把健康产业作为“十四五”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以发展公共医疗为主体,生物医药为重点,健康养老为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为支撑,健康体育为纽带,健康旅游为整合,健康食品为品牌、智慧健康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
(本文为“合肥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