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公平,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按照人类学家主流的说法,不平等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定居”以及储备行为的盛行,它使得人类终因各自能力和运气的不同,加速了阶级社会的产生。
1、公平并非施舍,它是人类社会原本的自然形态
强弱的位置转换不是固定不变的,强者既可以是群体也可以个人。一个强者可能在特殊的境遇之下,瞬间变成了弱者。正如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在阶层分明的社会中,他是处于弱者身份。但是当他以出其不意的暴力的形式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强者”时,这时强弱就瞬间换位了。
因此,有良知的人不会去鼓吹世界上没有公平可言。而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进行必要的“再分配”。因为当你去鼓吹这种“无公平”的现实性时,其实是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一个处于社会中心的人,没资格去嘲笑那些处于边缘化的人所追求的“公平”运动。虽然这些理想追求者们最后还是会落入“俗套”,变成被之前他们自己所憎恨过的存在。
与其去嘲笑或者言说着所谓的“现实性”,不如去寻找超越和实现的可能。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者同流合污。
2、不平等的起源以及中国的道家思想中所孕育的公平实现契机
人类学家特斯达尔在其著作《新不平等起源论》中曾说过,
对流动狩猎采集民来说,由于其社会组织比较脆弱、集团容易分裂、又处于流动状态,所以那种超过成员们允许范围的剥削无法存在。假若出现那种状况,被剥削者就会离开这里前往别处,集团也就分裂了。
因此,集团的决定都要经过所有人同意。而在定居生活状态下,居民和集团的储备都呈现固定结构,给人们的自由移动带来困难。人们即使对集团抱有不不满,也无法轻易离开,于是剥削愈加严重。
去除被神秘化后的道家思想,以及结合老子所生活的前后社会背景和特征,老子的“道”在一定意义上,是追求比氏族社会更高维度的“流动民”的社会状态。
那种状态的流动性,才可能给人类带来自由和公平的契机。当然要产生这种流动性,并不是说要重新回到狩猎采集和游牧民状态,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秩序”恢复。
“大道即废,仁义安在”,才有了老子出函谷关。而出函谷关的本身就是一种移民行为,即是老子在实践流动性,也是在践行他自己的思想理念。
可以想象春秋时期,像老子这种流动民状态的个体并非个例。当他们在一个定居化的区域过分感受到不公和不自由时,他们选择了像他们先祖一样进行流动,来寻找自由和平等的契机。
3、如何找回被压抑的公平
公平是存在的,只是被压抑的而已。当我们对他人有所求,才会产生公不公平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公平失去或者被压抑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思维公平问题。
这意味着,在那之前,人类社会是一直享有公平和自由的状态。毕竟人类社会的潜意识里不会去追寻没有存在过的存在。
这也是为何很多不同区域的人类神话中,都会有找回类似“失乐园”的说法,那是一种自由和公平双实现的社会状态。
那解决自由和公平背反的契机是什么?正如一些国外学者如柄谷行人所认为的,那就是由人类流动性所带来的平等。
伴随着定居化而形成的部族、氏族社会的扩大,必然会在内部形成严重的不平等和阶级分化。而“移民流动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之一。
当然,这种移民所产生的流动性,是在不受母国和原共同体统治的情况下,才有实现自由和公平这一奇迹的可能性。流动性本身就是一种自由。
总之,从总体上看,公平不但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反而不公平的产生,是由于强者对弱者的“掠夺”。